2016关于中国能源的10大预言

2016-2-2 00:38 来源: 能源圈

互联网能源:依然雷声大雨点小


刚刚过去的2015年或可称为中国的能源互联网元年。这一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推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一时间“互联网+这个”“互联网+那个”,能源也毫不例外,被加上。

但是这种具有化学变化意味的“互联网+”,到了能源行业变成了“+互联网”,不像“互联网+金融”变成互联网金融,也不像“互联网+教育”变成互联网教育,而是“互联网+能源”生成了“能源互联网”。

本着名正言顺的原则,本文作者更愿意使用“互联网能源”。但本着约定俗成和但愿它们内涵外延都一致的良好愿望,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做概念辨析。

2015年,我们看到了关于互联网能源的诸多讨论,发表观点者既有国网董事长刘振亚这样的国企大咖,也有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这样的民企领导者;既有曹寅这样的行业分析师,也有曾鸣这样的和政府接近的学院派学者;有远景能源张雷这样的创新企业经营者,也有BAT这类传统互联网巨头的负责人;有埃森哲这样的咨询机构,也有《新能源经贸观察》这样的专业媒体。

诸多的讨论,代表着大家对互联网能源的重视,也代表着大家对于互联网能源机理、规则、构架、技术、商业模式等等方面,都是各抒己见各说各话,尚没有令人信服的一统江湖的论断。

当然,参与互联网能源的,也有中国政府的有关部门:2015年6月,有消息称,国家能源局在今年4月启动了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的编制工作,6月正式确定《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大纲》和12个支撑课题;据悉,现在这份“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已经送审,最终文件名或改为《能源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

有人预测,能源局编制的《能源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2016年1月可能公布。不过到这个月即将结束的1月26日,公众还没有机会一睹芳容。

互联网能源(或者能源互联网,下同)是一种全新的能源体系,它的萌发、成长直至成熟,将是对现有能源体系的一次革命性的改变。现有的以化石能源为主、大规模工业化式能源体系,大约用了两百多年才得以达到巅峰状态,要想改变,也绝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之事。

以此揣度具有国家战略指导意义的“意见”不是那么急火火出台,反而是件好事——全新的能源体系的建立,需要更多时间去思考;本着互联网精神,与需要让更多人参与进去发表意见。

我们可以断定,2016年的互联网能源,仍然会处于讨论之中。真理越辩越明,这种讨论无疑对于互联网能源建设大有裨益。但是一味坐而论道,也就违背了互联网的商业规则之一:速度。不过,我们还欣喜地看到,有人已经在互联网能源方面迈出了实验性的步伐,比如新奥集团在河北廊坊进行的区域性试验。

互联网能源是一个开放性的能源系统,是一个集千百微创新构建的创新能源体系,是具有互联网精神的能源体系。基于这些基因,可以预测的是,2016年将会有更多人、更多资金参与到互联网能源的大潮中来。我们也可以大胆预言,在未来,依托互联网能源,也会出现我们从未听说过的能源公司,犹如过去的BP、壳牌。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