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减排压力大
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蒋兆理在1月中旬举行的中国
碳排放交易高层
论坛上表示,截至2015年底,共有2000多个企事业单位被纳入了7个省市的地方碳
市场,累计配额成交量4978.7万吨二氧化碳,成交额14.1亿元。其中2015年当年配额成交量为3263.9万吨,成交金额8.36亿元。
而如果1万家企业要纳入到全国
碳交易中, 其规模或是现在参与交易的5倍。
根据蒋兆理的测算,初步纳入全国市场的6个行业的企业,总的年碳排放交易量将在30亿~40亿吨。仅考虑的现交易额预计可达12亿元至80亿元,期货的交易金额将达600亿元至4000亿元。
“现在中国的
碳市场起来了,可以说这个是前景确定的市场。”
四川一家碳咨询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此前公司主要是做
CDM(清洁发展机制),公司业务一度非常低迷,但随着国内碳市场的活跃,也让整个“碳圈子”看到新的机遇。
在《通知》中发改委亦指出,现正在研究制定
第三方核查机构管理办法,要培育和遴选第三方核查机构及人员。另外,各地方落实建立碳
排放权交易市场所需的工作经费,争取安排专项资金,专门支持碳排放权交易相关工作。
“经济形势好的时候怎么都好做,企业进行
减排的积极性也比较高。”一位
钢铁企业从业者称,中国经历了几十年的粗放式发展,此前多数企业都没有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意识,现在经济形势差,企业效益低,企业也将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没钱做环保”。所以在
碳减排上,是否中央和地方政府能够给予一些“照顾”。
这或许能代表很多企业关于碳交易的想法。
在中国碳排放交易网分析师张晓博看来,预计后期可能会对一些企业的碳交易上有所“照顾”,这将主要体现在
碳配额的发放上。而配额如何公平发放,也将是全国碳交易市场得以持续稳定运行的重点。
在一些环保人士看来,碳减排很大程度上是要依靠政府去推动实施,企业不积极去做,政府也不推动,那环境治理就是一句空话。
同样是碳排放大户的
航空企业,春秋航空(49.470, 2.57, 5.48%)股东集体捐资1500万元用于
河北植树造林修复生态,这也成该企业公益宣传的一个典型案例。但仅仅要依靠企业的自觉性,实现二氧化碳减排,这并不是一种长久的约束力。
据了解,为了确保全国碳交易市场在2017年运行,由国家发改委起草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去年12月已正式报国务院审议。预计在今年,该条例将正式出台,各项配套细则和标准也将陆续出台。
“碳交易就是以市场机制的方式促进企业实现减排,
政策的合理稳定至关重要。”上述碳咨询公司负责人表示,《管理条例》将对整个行业产生法律约束效力,而不应该是股票市场的“熔断机制”一样仓促出台或取消,对市场运行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