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瓶颈如何突破?
为绿色金融提供市场机遇,环境保护部、银监会鼓励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今年以来,我国陆续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了突出位置。随着国家环境
政策、环保规划密集出台,各级政府开展环境治理的力度不断加大,资金瓶颈也愈发凸显。
“环境
问题的解决,需要从预防和处理两个角度开展工作。但无论是生产技术更新换代,还是已有污染的处置控制,抑或是环境监测的改良提升,都无法离开金融行业的支撑。”与会专家认为,尽管我国金融业对绿色产业的关注和扶持与日俱增,但环境资金的缺口仍然在增大,而且规模达到以数万亿计。
“这就造成了一个怪现象:一方面,投资人手里有大量资金,却不知投给哪个项目;另一方面,大量环保项目急缺资金,但找不到融资渠道。发展绿色金融恰恰就为了解决这个
难题。”
山东省环保厅副厅长谢锋对记者说,绿色金融通过政府资金有效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产业,是环境污染治理融资和发展绿色循环、低碳产业的新途径,在促进环境治理、生态建设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分析认为,社会环保总投资规模可观、绿色环保产业融资需求巨大,为我国发展绿色金融提供了宝贵的市场机遇。未来几年,将是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关键时期。
据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副司长张士宝介绍,目前国家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即将要出台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为改善环境质量起到重要作用。环境保护部将根据这三大行动计划的实施,构建多元化的环保投融资体系,加大对水、大气、土壤污染治理的财政资金投入,创新发展绿色金融和服务。
中国银监会审慎规制局副局长叶燕斐说,银监会也已确定了12个领域的绿色项目和服务,包括绿色农业、绿色林业、工业部门的能源和节水、自然保护,资源循环利用、城市垃圾处理和污染处理、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利用、建筑
节能与绿色建筑、绿色
运输(包括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能源效率和环境服务以及一些海外绿色项目等。
与会专家认为,在绿色金融模式下,环保投资将从规模型向效益型转变,通过按效付费来强化资金投入的环境效果,进而推动环境保护大工程、大项目的实施,带动环保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