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气候大会进入倒计时,12日将公布最终全球气候协议,各国将在全球变暖的
问题上达成一致的明确长期目标。目前,中国已经在
节能减排的工作上主动承担起更多义务与责任。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经济师,《
碳金融交易》作者孙兆东表示,中国需加快建立
碳减排交易
市场及与其相适应的碳金融体系,以碳金融手段支持
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和解决环境危机。
目前,中国已经开展了7个省市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在巴黎会议期间称,中国正在加速建设全国碳
排放权交易市场,2016年将重点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的立法工作,开展碳排放权配额分配工作等,将争取2017年启动全国
碳市场。
“随着这7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我国碳金融交易产品也不断涌现,交易产品的价格波动等风险也同时暴露出来。与金融的核心是风险管理同理,碳金融的核心是低
碳交易的风险及防控。”孙兆东接受《清华金融评论》专访时表示:“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和碳金融试点处于起步阶段,急需厘清市场风险,依据风险价格模型通过逆向建模设计出更为丰富的不同风险特征的市场交易产品和衍生产品。”
孙兆东并称,绿色发展作为目前中国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其中低碳经济需要低碳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更需要金融行业的资金支持,因此中国启动全国碳市场急需构建适合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支持框架和统一的碳交易平台。
然而,目前碳金融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并未成熟的市场,而此前国际有关碳减排的会谈多次不能达成共识,这给碳交易市场尤其是在国际碳合作前景上蒙上一层阴影。
政策风险加大了碳金融市场投资风险。同时由于缺乏统一市场体系,标准、目标或政策的断续导致统一市场在不同阶段也存在流动性风险,也会对投资者存在误导。
孙兆东建议,未来中国应构建以“有效控制碳交易市场风险”为核心目标的碳交易市场风险控制体系,以巴塞尔协议III构建的闭环系统为框架,构建一个新的闭环系统。其中施控系统由宏观政策与
法规构成,通过准入制度、信用评价、政策引导、加强立法等手段来对资本加以控制。
“体系中反馈系统应涵盖市场风险评估与机构监管、压力测试等内容,通过对市场风险的指标监控来起到反馈的作用。”孙兆东表示:“针对政策风险,应从立法与政策两方面强化风险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