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的碳排放权交易经验教训
欧盟
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提供了很多经验教训。第一,它能有效激发创新,如果没有这样一种灵活的监管体系,很多创新恐怕不会出现。第二,决策者倾向于设置过高的上限、分配过多的配额,高估了严格的上限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且低估了配额过度供给的
问题。第三,产业创新和效率提升能提前完成
减排目标,成本也低于预期。第四,设计者在项目启动后可能会发现,通过降低排放上限来鼓励减排的做法很难得到政府的批准。通过引入价格底线或设立上限调节机制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欧盟碳
排放权交易体系通过多种途径激发了创新,帮助企业以较低成本实现减排。总量控制带来了多个跨行业的创新合作。总体而言,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有可能加速了公用事业和相关产业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这部分也有国家
政策的支持)。数据显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将煤电厂的改造速度提升了50%,从而减少了二氧化碳和其它污染物的排放。然而,也有批评者指出,排放权配额价格暴跌不利于电厂调度,也导致研发、工厂升级和燃料更换等方面的投资减少。
决策者应认识到,为了化解政界或相关行业的反对意见而做出妥协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在西方,项目启动后,决策者可能就无法调节排放上限这样的根本因素。决策者应认识到,为了化解政界或相关行业的反对意见而做出妥协可能带来严重后果。比如,设计者担心原先的外部成本可能在ETS体系下被迫迅速内部化,为化解政治上的反对意见,他们也许会采取权宜之计,有意在项目开始时设定更高的排放上限。这种做法就会导致排放权配额价格下滑,至少在项目的开始阶段是这样。
有鉴于此,较为谨慎的做法是选择上限逐步下调的单边调整机制,以保证上限不会设置得过高而难以完成减排目标。项目启动后,一旦在一段时间内减排超额完成,或减排成本低于预期,且能确保进一步减排,那么整个项目的排放上限就可以下调。下调机制应在项目启动之前就预先制定,对所有利益相关者公开,一旦实施起来不受政策干预。70另一种做法是设置价格底线以保证
碳交易的最低价格。
本文摘选于保尔森基金会发布的《强化
市场机制 改善空气质量》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