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碳交易市场计划2017年启动 七大碳交易试点先试水

2015-9-30 13:42 来源: 上海证券报

国内碳交易市场计划2017年启动

近年来越来越多国家开始建立碳交易市场,2013年,美国启动碳交易市场,我国启动碳交易试点;2014年,澳大利亚启动碳交易市场;2015年1月,韩国碳交易市场正式运行。2014年,全球碳市场的交易总量约为91.1亿吨,交易总额约为505.2亿欧元,交易总量较2013年的104.2亿吨下降了10.5%,但其交易总额同比上升了约26.36%。

我国碳交易市场规模巨大。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国内政策和履约处处长蒋兆理认为,未来碳市场排放量会涉及30-40亿吨,如果仅仅考虑现货,估计交易额会在12-80亿元,如果进一步考虑期货,交易金额会大幅增加,活跃性也将大幅提升,交易金额可能达到600亿到4000亿元。

在碳交易市场启动的时间上,2016年有望试运营,2017年有望正式运营。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翠华在2014年中国低碳发展战略高级别研讨会上透露,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计划于2016年试运行,配额由国家统一分配,局部省市先入场,未入场省市仍须完成分配的总量目标。

2015年8月5日,据发改委网站消息,应对气候变化,发改委下一步重点工作任务,将加快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动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制定相关配套细则。8月10日,发改委网站披露,为加快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草案将尽快提交国务院审议。

近日,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发布,中国明确了计划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将覆盖钢铁电力化工建材造纸有色金属等重点工业行业。

碳市场建设稳步推进 七大试点先行试水

2013年6月18日,国内首个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在深圳启动,标志着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迈出了关键性一步。此后,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湖北、重庆等省市先后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各试点省市的碳交易市场规则逐步完善。

同国外碳交易市场相类似,我国目前的碳交易市场也分为两部分,即强制性的配额交易及以自愿性的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其中以配额交易为主,七省市试点在履约时均允许排控企业使用一定比例的CCER。

七个试点地区中,大部分省市都免费发放配额给排控企业,故配额交易的一级市场中主要采用行政划拨的方式授予碳配额,其中广东、深圳和湖北还采用拍卖竞价的形式将部分配额有偿发放给排控企业。2014年3月31日,湖北省完成首次竞价转让,转让总量为200万吨的2013年配额,全部配额售罄。拍卖底价为20元/吨,成交价同底价,成交总额4000万人民币。2014年,广东试点共完成六次拍卖,2014年成交总额为5.59亿元,累计拍卖成交总额为7.39亿元。

2014年,七试点地区配额交易二级市场累计成交总量为1383.59万吨,累计成交总额为4.95亿元。湖北碳市场是七个试点省市中最活跃和成交量最大的市场,全年成交量占七省市总成交量的一半以上。湖北碳市场全年成交总量为700.12万吨,配额成交最低单价为21元/吨,最高单价为26.61元/吨,总体价格平稳,成交总额约为1.67亿元。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