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对于
北京来说,
交通拥堵已然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是京津冀一体化急需解决的首要
问题。日前,由世界资源研究所与北京市交通行业
节能减排中心主办的城市缓堵减排
政策实施与公众宣传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外多位交通领域专家代表共同讨论城市缓堵减排政策实施与公众宣传途径,为北京市交通治污治堵决策提供借鉴和思路,为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的顺利推动和落实出谋划策。
交通移动污染源控制进入攻坚期
9月的北京人,津津乐道于“阅兵蓝”。不少人说,此次大气污染防控的成功,至少证明北京的污染主要还是来自于自身,而非外地输送。而更多人把单双号限行看作抢夺蓝天的“最大功臣”。
有数据显示,在北京本地PM2.5污染中,机动车排放占比达到31.1%,成为首要污染源。交通领域已成为三大重点能耗与大气污染物排放的领域之一。“十三五”时期,北京将有工业外迁、压减燃煤等多项措施并举,但机动车保有量仍将呈现上涨趋势,同时外地车污染问题突出,交通污染预计将继续成为大气污染的首要排放源,交通移动源污染控制进入攻坚期。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科技处处长葛昱认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城际间交通出行频繁需求增加,北京设立城市副中心等城市布局调整带来空间结构与经济调整,将带来出行量增加、运距增加,服务业的发展也将带动交通活跃度的提升。
“随着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结构调整,交通能耗排放占全社会的比重将显著加大。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还将带来更多的刚性出行需求。”葛昱说。因此,治理交通拥堵,改善环境问题,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
如何实现优化存量、控制增量、区域协同将成为工作的首要目标。急需通过提质增效推动交通
运输转入集约内涵式的发展轨道,实现交通运输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