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助力绿色发展,探讨生态与文明新路径

2025-9-10 09:43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周思钊

  人类向大气层排放二氧化碳总量急剧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峻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向国际社会郑重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双碳”目标。“双碳”不仅是能源和经济问题,更是生态问题,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人文主义内涵。

  首先,“双碳”富有中和思想,是中国古典生态智慧的当代体现。“中和”出自《礼记·中庸》篇:“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之道的核心是天地各处其位,万物才能得以繁衍生长。《周易·乾卦·彖传》所言“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国语·郑语》中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等,都是中国古代中和思想的典型表述。中和思想聚焦到人与环境问题上就是“天人之和”,即“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古典生态智慧的最高体现。对于“双碳”目标而言,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是减排,但是,减排并非不排,更不是减生产力,而是努力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净增长为零的状态。这种零碳排放状态就是一种中和状态,即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然后通过植树等生态修复方式抵消,从而达到温室气体排放量净增长为零的状态。因此,碳达峰碳中和就是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促进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与文明和谐共进。在中和思想的影响下,实现碳中和的基本路径有两条:一是利用先进技术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或者捕集、封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例如,科幻小说《零碳中国》(陈楸帆著)描绘了一个2060年的未来之城——绿城。在这里,空调被智能电动热泵取代,汽车都是太阳能汽车,房屋都是能模仿植物叶片光合作用的建筑,先进科技使得该城成为一座碳中和先行示范城市。二是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效增加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等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中国古人不仅强调自然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如“草木植成,国之富也”(《管子·立政》),“嫩箨香苞初出林,于陵论价重如金”(李商隐《初食笋呈座中》);也强调自然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这些古典诗句传达的生态智慧与现代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相呼应,有助于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在这“一减一增”的过程中,碳中和目标逐步实现。“双碳”体现了人类从征服自然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转变,这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中和思想的当代实践。

  其次,“双碳”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窠臼,追求生态公正,体现出地球生命共同体意识。“双碳”要保护的不仅是人类的居住环境,也是其他物种的栖息环境,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体现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整体主义伦理观。中国古人强调的天人合一思想,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西铭》)等,具有浓厚的生态整体主义内涵。同时,中国古代诗人还能诗性地与自然融为一体,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等,打破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界限,体现了地球生命共同体意识。白居易在《策林·二十六》中说,“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这就是承认自然生态承载力有限,要求人应当节制欲望。这些古典生态智慧与“双碳”的生态人文主义内涵相契合,有助于绿化国土空间,保护濒危物种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因而,每一份减排都承载着我们对其他非人类生命的尊重与保护,都是地球生命共同体意识的切实体现。事实上,过度排放二氧化碳也是当代人对未来生存空间的挤压。古人云:“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罗大经《鹤林玉露》),“不昧己心,不尽人情,不竭物力,三者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子孙造福”(洪应明《菜根谭》),也表达了要为下一代人留下更多的生存空间,不能竭泽而渔的重要思想。“双碳”的实质是建立跨世代的伦理契约,将未来世代生存权纳入当代伦理框架中,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代际建构,是生态公正在时间维度的展开。

  最后,“双碳”涉及碳时钟、碳足迹、碳汇、低碳建筑等关键词,重塑人们的绿色感知能力,表现出显著的生态美学趣味。其一,碳时钟。碳时钟是地质学、考古学等领域鉴定事物年代的术语,是一种隐喻表达。“双碳”目标以倒计时的方式呈现,用未来指引当下,塑造人们对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感知,增加了紧迫感。在艺术领域,冰岛艺术家奥拉弗·埃利亚松的《冰钟》便是一个很好的隐喻表达。奥拉弗·埃利亚松取格陵兰冰川冰块放置在闹市中,用冰川冰块的融化过程象征碳排放对极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将不可见的碳数据转化为具身化感知,让观众感受到减排刻不容缓。其二,碳足迹。碳足迹是指个人、组织、产品或活动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常以二氧化碳当量为计量单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专门推出了碳足迹计算器,计算人们日常生活行为的碳足迹。据报道,一公斤牛肉的碳足迹值约为60千克二氧化碳当量,一件404克重的黑色印花T恤的碳足迹值约为1.72千克二氧化碳当量。碳足迹将感性事物背后不可见的碳排放以量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连接理性与感性、数据与直觉,通过环境想象重塑个体与地球的情感链接。其三,碳汇。碳汇是指生态系统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进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如森林碳汇、草地碳汇、耕地碳汇、海洋碳汇等。碳汇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带着这种功能性知识来看待自然,可以深化我们对自然的感受。比如,湿地、苔藓等通常不易被人重视,如果我们知道它们具有很强的碳汇能力,那么就会以一种肯定性的眼光来欣赏它们,赞叹它们那超强的碳汇能力。其四,低碳建筑。低碳建筑是指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减少碳排放,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或许有人觉得风力发电机、太阳光伏发电器等低碳景观与当地环境不和谐,但是从生态价值角度看,风力发电机转动的巨型扇叶取代了火力发电厂的巨型烟囱,锃亮的太阳能面板取代了火光四射的煤炭,这恰恰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巧妙利用。因此,我们要转变审美观念,以一种生态的审美态度来对待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面板,这符合生态美学的要义。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