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补偿是生态文明制度的关键,旨在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2024年6月,《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正式实施,为进一步改革提供了法治保障。然而,基层实践仍面临标准缺失、动力不足、效能低下的困境,影响生态保护成效和区域协调发展。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当前在推进条例落地过程中,必须直面
问题,明确“补多少”“钱从哪儿来”“如何补”“怎么补”等关键点,并从价值核算、资金供给、模式创新和数字赋能等维度协同发力,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实践效能。
构建一体化价值核算体系,破解“补多少”
难题。生态资源价值涵盖资源存量、服务流量及资本增量,需纳入统一核算框架予以全面考量。资源存量反映现有资源状况,是生态系统中各类自然资源的总量、规模和质量等基础数据;服务流量体现生态系统服务,如水源涵养、气候调节、休闲游憩等;资本增量关注经济增值潜力,是生态资源在未来可能带来的经济收益。综合三者可精准衡量生态资源价值,为补偿提供科学依据。
由此,可建立中央、省级和县域不同层面的“三级核算标准”。在中央层面,应出台生态补偿核算技术相关指南,细化森林、湿地、草原、农田等大类指标,做好框架性顶层设计,引导生态补偿核算更加具体、更有可操作性。在省级层面,应引入“机会成本+发展权损失”复合模型,制定差异化调整系数,使生态补偿更加公平合理。在县域层面,应建立动态监测台账,定期更新生态资产数据,及时反映生态资源的变化情况,为生态补偿的核算和动态调整提供数据支持。比如,
浙江省在生态补偿核算中就引入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通过科学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生态补偿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持,显著提升了补偿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构建多主体协同的多元筹资机制,破解“钱从哪儿来”难题。生态保护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受益范围广泛,但成本难以由单一主体承担。因此,构建政府、
市场、社会协同的多元筹资机制是破解资金供给问题的关键。政府在生态保护中承担主导责任,市场通过经济手段激发活力,社会力量提供广泛支持和参与,三者相互配合,形成有机整体。
从政府层面来看,优化财政资金配置是奠定生态补偿资金来源基础的关键。应建立“纵向补偿保底线、横向补偿促均衡”的财政体系。中央财政需重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地区,确保生态保护基本需求得到有效满足。省级政府则应建立横向补偿基金池,根据区域生态保护实际效能按比例分档筹资,促进区域间的合作与均衡发展。
从市场层面来看,激活市场化造血功能是拓宽生态补偿资金供给渠道的重要途径。鼓励各省市建立自然资源收储交易中心和“生态银行”,整合省市县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资源,创建标准化资产包,利用市场化机制进行开发和交易,促进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增值利用。例如,
福建省三明市通过建立“生态银行”,将分散的生态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可交易的资产包,成功引入社会资本,拓宽了生态补偿资金的来源渠道。
创新“复合型补偿模式”,破解“如何补”难题。生态系统功能多样,涉及多维利益相关者。基层单一补偿方式,如资金补偿,难以全面体现生态功能价值、平衡各方利益。个别地区将资金补偿用于促进短期经济发展,甚至挪作他用,无法解决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期需求,导致资金浪费和保护目标落空。
因此,需创新“复合型补偿模式”,通过多种方式组合,提供持久有效激励。一方面,在核心生态保护区实行“生态保护绩效+
碳汇增量”阶梯式补偿模式,激励保护区参与碳汇交易,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另一方面,在生态经济协同区推广“补偿资金折股量化投资”模式,让保护者通过项目分红获得收益,提升生态保护内生动力。此外,针对不同需求和利益诉求的生态保护主体,提供个性化补偿方式,如对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市场准入等
政策激励;对居民给予就业机会、教育和医疗等社会福利;对表现突出者给予荣誉称号和表彰,提供支持政策和技术技能培训。例如,
云南省普洱市采用“生态保护绩效+碳汇增量”阶梯式补偿模式,提升了保护区保护积极性,通过碳汇交易获得额外经济收益,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建设“数字支撑”赋能系统,破解“怎么补”难题。在数字经济时代,构建生态保护数字支撑体系是必然选择。基层生态补偿实践需要依靠数字技术解决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问题,实现生态保护投入和效能产出的全流程精准评估与实时验收,为生态补偿提供科学精准的决策依据。
各省市应打造“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检和物联网传感器,借助AI识别技术,构建分钟级响应的生态监测系统,提升生态监测效率与准确性。基于监测结果,构建“区块链+智能合约”支付系统,将补偿条件转化为智能合约代码。当生态产品供给质量(如上游水质、碳汇增量)达到补偿标准时,系统自动触发并实时支付补偿金,缩短资金拨付周期,提高效率,确保补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与公正性。同时,开发“生态补偿数字孪生平台”,构建县域三维可视化决策系统,模拟不同补偿方案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优化生态补偿方案,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例如,
江苏省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支付系统,实现了生态补偿资金的实时支付与透明管理,显著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