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认识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权?

2025-7-15 09:52 来源: 瞭望 2025年第28期 |作者: 朱教君

  朱教君:以简单数值判断来界定发展中国家碳排放权,是对全球气候治理深层逻辑的片面叙事,需将其置于政治、经济、科技等复杂语境中综合考量。

  首先,正视历史责任,预见发展趋势。回溯工业革命至今,发达国家累计碳排放占全球70%以上,人均历史碳排放量是中国的8~12倍。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以不足美国1/8的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支撑全球约18%的经济总量。中国正在通过清洁技术革命向全世界证明,绿色科技创新可将目前的剩余化石能源碳排放压制在最低水平,这也意味着,中国未来新增碳排放将远低于发达国家历史排放总量。

  其次,追求发展平权。发达国家碳达峰时人均GDP超4万美元,美国2007年人均23.5吨二氧化碳。中国目前人均GDP仅1.3万美元、尚未碳达峰。

  美国一边退出《巴黎协定》逃避历史责任,一边以碳议题为工具对中国新能源产业进行限制,在绿色技术领域推行垄断策略,制约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中国承诺至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是对历史负责任的高标准自我要求——我国2035年人均GDP据估算将增长到2万~3万美元,按照碳排放与国内生产总值基本呈线性关系的经验分析,我国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碳排放量相当于美国现行排放量的1/3。

  中国正在通过技术自主创新和参与规则制定,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合理的碳排放空间,积极推动能源革命向着减轻对含碳资源依赖的方向发展。

  推动技术共治,探寻能源可持续发展方案。中国碳中和目标实质是通过科技创新引领能源革命,既要保障发展权,又要实现能源安全,还要引领产业升级,最终为全人类贡献能源可持续发展方案。新一代能源革命正在实现从资源属性向制造属性转变的化学、材料与制造技术的创新突破。在固碳端,依托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基于地球植物每年光合作用固碳量是化石燃料排放量11倍的事实,叠加碳捕集-利用-封存(CCUS)技术规模化应用,中国在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实现后,仍将通过强大的固碳端清除历史累积排放碳。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