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及今后中长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破解资源、环境、生态及应对气候变化的
难题,真正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根本途径在于创新制度、完善
政策。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
节能、能源替代与发展新能源以及生态环保等方面的激励和约束功能。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五位一体”的新要求,这是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在通盘考虑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面临的
问题与挑战基础上做出的重大战略安排。为人民群众提供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质、肥沃的土地、优美的环境,是新时期解决民生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发生巨变,工业化和城镇化大步推进,但生态环境形势日益恶化,可以说是历史上最严峻的时期。1978-2013年,GDP由3645亿元增加到56.9万亿,年均增长率9.8%;城镇化率由18%变为53%,提高了35个百分点;国家财政收入由1100亿元增加到12.9万亿,增长了近117倍。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二贸易大国,第一外汇储备大国。然而,关键指标和数据表明,中国的生态环境形势已从过去的“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进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阶段。当前及今后中长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四个方面的压力——
资源问题是首要难题:随着人口和经济增长,资源约束的压力趋于上升;国内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进口依存度较高;在资源总量不足、进口较多的情况下,还存在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从长远发展趋势看,资源需求不可抑制地扩张,将进一步加剧资源供需矛盾:工业化、城镇化正处于深度变革时期,水资源需求会扩大;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工业占地、城镇化占地及能源、
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占地都会增加;近20多年来,矿产资源透支严重,未来需求更大;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进程中,能源的需求增长将对能源供给构成越来越大的压力。
经济发展的成就十分显著,但付出的环境代价也非常高昂:环境质量每况愈下,伴随着经济高增长,呈现出环境高污染,重蹈了当年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空气污染日益严重,水污染形势非常严峻,土壤污染状况不容乐观。
虽然局部生态功能出现好转,但生态系统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而且目前的生态防治进程远赶不上生态系统破坏的速度,加强生态保护迫在眉捷:森林生态系统简单化,呈现数量增长与质量下降的局面;水土流失及土地荒漠化严重;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水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
国内外研究和相关资料表明,我国
碳排放总量大,增速快。从当前排放看,我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约占全球排放量的24%,人均排放量4.57吨,超过了世界平均4.38吨的水平。这不仅给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带来压力,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我国也因此面临很大压力。
上述问题,既与我国特定的发展阶段有关,也与制度缺失密切相关。制度包括
法规和政策等,在总体上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长期以来推崇和实行GDP为导向的政绩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的粗放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制订了不少相关法律,但缺乏实施措施配套,而且存在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的问题;经济政策尚不完善,资源价格和环境成本的社会化,致使企业缺乏高效利用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的内在动力。
我们认为,当前及今后中长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破解资源、环境、生态及应对气候变化的难题,真正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根本途径在于创新制度、完善政策,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各种政策手段,综合发力。
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实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政策手段,对于完善
市场机制,促进社会经济的综合协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由于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属性,其外部性造成的市场失灵必须依赖政策手段加以解决,实施财政政策加以引导的必要性更加显著。因此,虽然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政策包括产业政策、财政政策、信贷政策和投资政策等多种政策工具,但财政政策由于具有引导性、手段灵活多样等特点,一直是各国政府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节能、能源替代与发展新能源以及生态环保等方面的激励和约束功能。
激励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鼓励正外部性,政府对经济体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正外部性给予其相应的税收减免或财政补贴,把外部效益转化为经济主体的内部效益。二是通过财政补贴、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税式支出政策,如对节能电子产品的补贴,加大对环保产业和节能等方面的支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的作用,形成稳定的环保资金投入渠道。三是通过财政投资、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节能技术、环保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
约束主要体现在通过相关税收制度政策对资源浪费、高耗能产业等的限制和惩罚方面,把产生的负外部性内部化,提高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率,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压力。
在现行税制下,针对环境资源保护、温室气体排放的税费手段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与之有关的税费主要包括增值税、资源税、消费税、环境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