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背景下农户不砍树也能致富

2015-4-19 13:19 来源: 《求是》 |作者: 李军

要正视林下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看到各地在发展林下经济中差距不小,存在着一些问题

思想观念尚有差距。比如,有些地方认为林下经济成不了大气候,抓林下经济属于“小打小闹”,持消极应付和怀疑观望态度;有些地方把林业资源保护仅仅作为生态保护的一个方面,忽略了森林生态系统的非木质生产和经济功能,没有认识到林下经济是对林业资源价值的再开发,而这正是对生态更为积极有效的保护。

市场组织化程度低。目前林下经济主要是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规模较小,自产自销,市场竞争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较弱。以“林菌”模式为例,因没有专业菌棒生产企业,没有实行统一集中供种,多数农户自行制作与扩繁,不仅菌棒成本高,而且质量无保证。同时,由于龙头企业和林业协会发展相对滞后,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一些市场前景好、产业化程度高的项目受资金和人才制约,无法落地实施,致使林下经济科技含量较低,产业链条短。

科技支撑能力不强。这是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制约因素。第一,普通农户大多沿用传统种养方式,经营模式和品种单一,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第二,加工企业往往单纯追求产量,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资源消耗量大,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明显。第三,很多地方既没有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也没有相应的技能培训与服务指导,致使种养成本过大。

资金制约因素大。调查表明,30%的农户认为资金缺乏是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要障碍。金融部门对林农贷款额度小、门槛高,同时由于抵押物不足,农户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发展受到限制;一些种养大户虽取得了经济效益,但在扩大规模时也面临资金困难。

基础设施薄弱。由于林区大多道路建设等级低,通电通水条件差,建筑材料运输成本高,林下经济发展遭遇诸多不便。尤其是在贵州等地森林资源多分布于高、远、偏僻的山区,基础设施薄弱,使先进的种养业方式无法推广,从而制约了林下经济的规模化发展。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