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金融作为绿色金融在海洋经济领域的延伸与创新,旨在通过多元化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支持涉海实体经济,正日益成为激活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蓝色金融融合了金融功能与蓝色特征,在引入金融“活水”润泽涉海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动海洋产业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蓝色金融具有一些独特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注海洋经济,提供金融支持。通过蓝色信贷、蓝色基金、蓝色债券等多元化金融工具,蓝色金融精准适配海洋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等区别于陆地经济的典型特征,有效拓宽涉海企业融资渠道,降低综合资金成本,切实纾解海洋产业发展中面临的资金瓶颈。二是强调环境友好,实现蓝碳价值。一方面,蓝色金融引导资金投向海上风电、海水淡化等环境友好、发展潜力较大的海洋新兴产业,同时支持海洋渔业智慧化转型、港口数字化升级等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海洋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定向支持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创新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蓝碳项目,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三是增强企业韧性,强化风险保障。依托海洋保险和再保险等专业化金融工具,蓝色金融通过风险转移和经济补偿机制,有效应对海洋灾害、海洋污染等复杂多变的风险,为涉海企业提供更专注、精准的风险保障,提升其抵御不确定性的能力,进而增强海洋产业链整体韧性。
然而,我国蓝色金融激活海洋产业发展仍存在不少短板。一是清晰统一的蓝色金融标准尚未建立。国家层面的相关规则大多仍依附于绿色金融框架,缺乏系统化、可操作性的制度设计,难以为金融机构开展蓝色金融业务提供明确指引,
政策效力不足。同时,蓝色金融的统计口径和信息披露机制有待完善,不仅影响
市场透明度,也降低了公众认知度和投资者参与积极性。二是蓝色金融市场供给能力有待提升。一方面,蓝色金融仍主要依赖政府及公共资金支持。受海洋产业高风险、收益不确定性较强的特点影响,社会资本与商业金融机构参与意愿普遍较低,尚未建立起多层次、多元化的资金供给体系。另一方面,蓝色金融产品体系存在结构性失衡,当前以蓝色债券和银行信贷为主要支撑,而蓝碳、海洋保险等创新产品供给相对不足。三是针对海洋经济的风险管理体系仍显薄弱。当前海洋保险产品主要集中在船舶险、货运险等传统险种,海洋
碳汇保险、巨灾保险等新兴海洋保险产品覆盖率偏低,难以满足海洋产业多样化的保障需求。同时,由于海洋产权界定尚不明晰,保险机构在风险评估、精算定价与理赔机制等方面面临较大挑战,进一步制约了海洋保险功能的发挥与市场的发展。
蓝色金融的发展非一日之功,既需立足当下、务实推进,更应放眼长远、系统谋划。在此过程中,如何推动多方协同,共建可持续的蓝色金融生态,进而激活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已成为未来海洋经济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
完善中国特色蓝色金融标准体系,引导资金精准流向。完善全国性蓝色金融标准。推进部门协作形成合力,尽快制定蓝色金融框架及实施方案,实现与国际标准接轨,同时巩固我国海洋特色产业优势,逐步完善蓝色金融顶层设计,为金融支持可持续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指引和参考。厘清蓝色金融服务界限。借鉴绿色金融发展经验,重点关注海洋渔业、海洋可再生能源、绿色船舶、海水淡化、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等关键领域,制定发布具有海洋特色的蓝色产业指导目录,明确蓝色金融支持范围,以期有效降低海洋产业项目识别和评估成本。完善蓝色金融信息披露机制。制定蓝色金融项目披露指引,引入
第三方机构独立评估与验证,鼓励金融机构及企业主动披露财务数据、环境效益、风险状况等关键信息,助力投资者准确识别项目收益与风险,提升蓝色金融市场可信性与吸引力。
创新蓝色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满足多元化融资需求。综合运用海洋信贷差异化支持政策,进一步拓宽涉海资产抵质押融资担保方式,积极开发推广以海域使用权、船舶、柴油补贴、海产品存货等特色资产为抵质押的海洋信贷产品。设立多层次、专业化海洋产业基金群,覆盖海洋产业全生命周期。健全完善减税降费、贷款贴息、引导基金、风险补偿等配套措施,吸引更多风险偏好型资本进入早期和成长期海洋项目,培育耐心资本,避免短期逐利行为。激活蓝碳经济价值,健全蓝碳产品交易机制,拓宽多元化蓝
碳交易渠道,明确海洋碳汇归属权,开发更多蓝
碳金融衍生产品,提高其市场认知度和关注度。
强化风险管理与配套保障机制,撬动社会资本集聚。完善蓝色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蓝色金融风险预警模型,实现对海洋产业项目环境风险、市场风险的多维度动态评估。同时,积极引进绿色金融与海洋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建立相应激励机制,打造专业化团队持续研发和创新海洋保险产品,全面提升蓝色金融的风险识别与管理能力。建立蓝色金融风险补偿基金。通过政府、金融机构、涉海企业等多方共担风险,降低海洋产业项目投资风险,吸引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海洋领域。拓展海洋保险应用场景。针对技术成熟度低、风险补偿需求高的海洋新兴产业,鼓励保险机构开发如深海装备故障险、赤潮灾害险、远洋
运输险等定制化保险产品,增强对新兴领域风险覆盖能力。
推动蓝色金融科技赋能,提高运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构建海洋数据库。依托物联网、卫星遥感等技术,整合海洋环境、渔业生产、市场交易、企业征信及政府政务等多维数据,构建权威统一的海洋专属数据库,并建立规范的数据标准与共享机制,破解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融资约束等
难题。设立海洋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推动建立海洋产业优质项目库,打造海洋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强化政府、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互通,引导金融机构精准高效对接涉海项目,加大融资支持力度。拓展蓝色金融覆盖范围。通过移动APP、线上平台等数字化渠道,为分散的小型养殖户和渔民提供便捷的小额贷款、保险购买等普惠金融服务,扩大蓝色金融的覆盖面和受益群体。
(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