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资产负债平衡为目标督促大型银行提高负债管理能力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态变化很快,对银行负债结构和成本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传统金融业创新加快。同业
市场、理财业务、跨市场产品、民间借贷、影子银行等逐步活跃,融资渠道多元化趋势进一步显现。银行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持续下降,贷款占银行资产的比例持续下降,大型银行贷款占银行业贷款的比例持续下降。另一方面,新金融业态迅速渗透。尤其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十分迅速,如互联网支付、P2P网络借贷、“众筹”融资等,部分机构正在逐渐由信息中介向事实上的信用中介转变。新兴金融业态的兴起和发展,加快了我国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动,资金的价格敏感性整体上升。未来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银行负债结构将更加多元化、负债成本逐步攀升,银行业的竞争重心将逐渐从资产端转向负债端。
但是,当前银行负债管理意识还比较薄弱,负债管理能力尚需提高,主要表现在缺乏全面系统的负债管理内部规章制度,没有建立相应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人员的专业性和系统的有效性不够等。加强大型银行负债质量管理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大型银行必须下定决心,把经营管理的重心从单纯注重资产规模扩张转到资产负债平衡匹配管理上来。
一是要加强负债质量“六性”管理。要按照尚福林主席在2014年中国银行业协会第六届会员大会三次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从六个方面切实加强负债质量管理,即负债来源的稳定性、负债结构的多样性、负债匹配的适当性、负债获取的主动性、负债成本的合理性和负债项目的真实性。具体而言,加强负债来源的稳定性,即要密切关注内外部因素,提高对负债规模和结构变动的控制力;加强负债结构的多样性,即要形成存款客户结构多样、资金交易对手分散、业务品种丰富的负债组合;加强负债匹配的适当性,即要确保负债与资产在期限、币种、利率、汇率等方面相匹配;加强负债获取的主动性,即要能够根据业务发展和管理需要,主动通过各种渠道及时获得所需数量、期限和利率的资金;加强负债成本的合理性,即要建立科学的内外部资金定价机制,确保以合理的利率吸收资金和确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加强负债项目的真实性,即要确保负债交易、负债会计核算、负债统计等符合法律
法规和审慎监管规定。
二是要健全负债质量管理体系。要根据银行经营战略、风险偏好和总体业务特征,确立与银行负债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当的负债质量管理体系。第一,要建立适当的负债质量管理组织架构。董事会和高管层要对负债质量管理实施有效监控,其中董事会承担负债质量管理的最终责任,高级管理层承担负债质量的具体管理工作;指定部门统筹负债质量的日常管理,明确统筹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确保对负债质量实现持续、有效的监控。第二,要制定合理的负债质量管理
政策和程序。负债质量管理的策略、政策、程序和应急计划应涵盖本行境内外所有可能对其负债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的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和附属公司的所有负债业务,并包括正常情况和压力状况下的负债质量管理;同时要健全负债业务创新机制,在引入新产品、新流程和新技术手段,建立新机构、新业务部门之前,应当充分识别和评估其包含的各类风险,并制定相应风险管理措施。第三,要建立完善的负债质量管理内部控制体系。负债质量管理的内部控制要有利于促进有效的业务运作,并应是银行整体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充分考虑负债质量管理与各类风险管理的相关性,并协调负债管理与其他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要将负债质量管理纳入内部绩效考评体系,有效防范过度追求短期内业务扩张和会计利润而放松风险控制;要将负债质量管理纳入内部审计范畴,至少每年一次对负债质量管理的各个组成部分和管理环节进行独立的审查或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