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PPP模式下环境金融业务策略的思考

2015-3-13 13:51 来源: 金融读书会 |作者: 何鑫

关于商业银行环境金融应对策略的思考

三.关于商业银行环境金融应对策略的思考

一是加大产品与模式创新力度,提升公共环境项目资产管理能力。政府直接信用逐步退出后,对项目基础资产的管理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也是获取超额收益的前提。因此,应依托项目融资,加大行业研究力度,提高项目基础资产管理能力,针对不同类型主体、不同类型的交易结构设计、推广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与模式。

二是整合内外部资源,探索资本性参与模式与交易中介类业务。与社会资本共同分享公共环境项目资产的整合、流转与证券化将带来的基础资产再估值机会。建议探索以产业基金为代表的资本性参与模式,结合传统项目贷款的综合运用,一手加“杠杆”,一手创“收益”。例如以项目融资著称的渣打银行管理着多个基础设施基金,通过银行加PE的形式介入到世界各地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当中。同时,PPP模式下的公共环境项目作为优质的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十分适合开展项目收益债券、基础设施REITs等证券化业务。这方面,麦格理银行基础设施基金上市的商业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其将投资或收购高速公路、港口、供水、污水等类项目后,将权益资产通过基金打包,并通过基金的上市实现退出,实现平均17%的综合回报。

三是做好客户筛选与节奏把握,控制总体风险。PPP模式作为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一个缩影与集中体现,相关的法制建设、价格市场化改革、地方政府角色转变与能力建设等均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半年来,尽管国务院及各部分已发布20余份文件以推广PPP模式,但大多数地方政府仍在传统模式的惯性下无所适从,形成了现阶段“中央激进、地方矛盾、银行犹豫”的局面,市场尚处在变轨期。

对于商业银行环境金融业务,在前景不明朗时,激进的策略容易面对一定风险,但在市场环境改变、客户结构洗牌的背景下,若不能把握好政策行业趋势,抓住潜在的主流客户,将面临市场份额降低、被同业赶超的风险。因此,建议做好对政策趋势、市场趋势、技术趋势的研判,选取资源整合、技术水平、项目管理能力较强,成长性突出的优质企业,以试点的方式审慎介入,在控制整体风险的同时,积累经验,从而保持市场敏感性与领先地位。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