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流域水环境污染严重 技术集成支撑污染治理

2014-12-25 14:05 来源: 中国环境报

       海河流域是我国七大流域之一,流域总面积3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3.3%,流域内人口密集,总人口约1.5亿人。然而,流域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1.3%的海河流域,却承担着占全国13%的GDP、10%的粮食产量和人口用水任务。近10多年来,海河流域水污染一直位居我国重污染河流之首,支流和干流断流现象严重,可谓“有水皆污、有河皆枯”。随着京津冀地区的快速发展,海河污染已成为制约流域发展的主要因素,治理迫在眉睫。

        为保障海河流域水环境安全和水生态健康,“十一五”期间,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水专项”)启动“海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与水质改善技术与集成示范”项目(以下简称“海河项目”)。

       海河项目的实施,明确了海河治理路径,突破了非常规水源补给河流生态湿地工程系列关键技术与集成技术,创新了化学需氧量流域减排新模式,实现了低污染水再生资源化利用,有效支撑了京津冀高度缺水区域水生态建设。

       海河流域水环境面临挑战

       海河流域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其中京津冀都市圈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发达地区。同时,海河流域也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流域内工业门类众多,技术水平较高,主要行业有冶金电力化工、机械、电子、煤炭等。经过多年发展,海河流域形成了以京津唐以及京广、京沪铁路沿线城市为中心的工业生产布局。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已在流域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京津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河流水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制约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海河流域虽有北京、天津等经济较发达地区,但大多数城市的经济发展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流域高耗水、重污染行业比重仍然较大,用水量大导致水资源非常紧张,区域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问题突出。” “十二五”河流主题组组长、海河项目负责人单保庆表示。

       2005年,海河全年期流域参加评价河长1.1万公里,全年优于或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河长4751.1公里,占评价河长的40.2%。受污染河长7057公里,占评价河长的59.8%,其中严重污染河长有6329公里,占评价河长的53.7%。在海河流域的67个国控断面中,46个尚未达到功能要求,占68.7%。

       2010年北京水资源公报显示,北京总用水总量35.2亿立方米,而全年水资源总量仅23.1亿立方米,虽比2009年多6%,但比多年平均值少38%。北京市1956~2000年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7.4亿立方米,但是从1999年以来,北京进入连续枯水期,地表水资源量衰减59%,地下水资源量衰减37%,入境水量衰减77%。而同期北京城市人口快速增加,二者共同作用导致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减少到不足100立方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20,北京成为全国人均水资源最少的地区。

        除了水体污染和水资源不足,海河流域严峻的水资源形势还具有其特殊性。据了解,由于海河流域地表水资源总量不足,加之开发利用过度,导致平原段河流以非常规水源补给为主导。近50年来,海河流域地表水资源总量呈下降趋势,流域地表水开发利用率高达67%,远超国际公认的40%上限。这使得海河支流北运河等重污染河流,废污水补给量超过60%以上,成为典型的“污补河流”。
1234下一页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