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为期两周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二十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第十次缔约方会议在秘鲁首都利马开幕。今年恰逢《公约》生效20周年,明年在巴黎举行的缔约方大会有望就2020年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强化行动达成协议,今年的利马会议无疑将吸引全球的目光。
多年努力,见证中国担当
中国对此次会议高度重视,派出了由发改委、外交部、科技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等部门代表,以及
香港和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代表组成的中国政府代表团与会。中国代表团副团长、首席谈判代表苏伟表示,利马会议是关系到明年巴黎会议能否取得重要成果的重要一站。
此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围绕2015年巴黎会议的要素协商并敲定相关文本草案;二是积极落实在此之前达成的各方加强行动的共识,尽快启动绿色气候基金。
绿色气候基金的提议最早出现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在2010年的坎昆大会上最终确定。按照《哥本哈根协议》和《坎昆协议》的要求,发达国家要在2010年至2012年间出资300亿美元作为快速启动资金,在2013年至2020年间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的长期资金,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但到目前为止,这些都仅是纸上谈兵,落实难度很大。绿色气候基金的启动基金目前筹集93亿,仅相当于目标的十分之一,且依旧没有一个清晰的路线图和实现路径。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
问题,多年来的
减排努力取得了重大成效。中国政府今年批准了《议定书》多哈修正案,为推动《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生效作出贡献。为确保实现到2020年前
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2013年已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
碳排放比2005年累计下降28.56%。“十二五”规划提出,到明年年底中国应该完成17%的碳强度下降目标。
苏伟还透露,中国有望在明年公布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自主决定的贡献”目标。中国正在对“国家自主决定的贡献”目标进行评估调查,还在准备阶段,有望在明年年初、最晚明年上半年公布。他说,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联合国气候峰会上提出的关于碳排放强度、非化石能源比重,森林蓄积量和排放峰值目标以及《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的相关内容,都将包含在“国家自主决定的贡献”目标之中。
11月12日,中美两国领导人就气候变化问题发表了联合声明,宣布了两国各自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目标。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中国国家领导人明确提出,要帮助、支持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活动,要建立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国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此外,中国大力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
苏伟强调,《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的最大意义在于两国领导人勇于面对减排会给两国经济发展和繁荣造成的伤害;第二,该声明是两国推动全球气候谈判取得进展的途径和动力;第三,这一声明不是一个联合行动计划或者联合目标,这是一个相互尊重的联合声明,能帮助气候谈判取得真正的成果。
有记者问,《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是否模糊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责任界限?苏伟说,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并不意味模糊了两国的区别,事实上美国和中国分别是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声明中两国的行动方式也有所不同,美国以发达国家的方式行动,中国则以发展中国家方式行动。中国需要发展经济,并为提高贫困人群的生活水平、增强国力而努力,当然也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倡低碳生活,追求可持续的发展。
东盟—德国应对气候变化项目高级顾问奥古斯说,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有迫切的经济发展需求,但依然根据自身国情,做出了相关减排承诺,这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环保进程的重要体现,希望美欧发达国家能够遵循相关承诺,推动全球环保进程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