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活跃碳市场

2014-11-21 10:11 来源: 支点杂志 |作者: 林楠

环境制约压力


  环境制约压力

  如果探究中国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原因,国际压力或许不可忽视。

  “国际谈判是一方面的原因。”李佳宣分析称,《京都议定书》第一个季度期为7年,即2005年生效,2012年12月31日结束,而“后京都议定书”从哥本哈根会议开始就在讨论,但至今未签订,“因为一些国际政治层面上的关系,一些国家认为中国也要共担责任。”

  “基于国际上的复杂关系,为了有利于‘后京都议定书’的国际谈判,中国开始做自愿性减排市场。”李佳宣说,这样做就是要表明,这是我的自主权,而不是被强制的。

  2009年,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减少40%-45%。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在2015年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随后试点工作开始推进。

  中国的环境问题导致投资、贸易都受到了很大影响。在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看来,无论国外压力如何,现实的环境问题都要求中国必须建成更绿色的经济。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碳市场是中国创造低碳经济行动的重要环节。

  30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也使中国成为世界头号二氧化碳排放国。2012年,中国排放了近100亿吨二氧化碳,超过美国和欧盟(EU)的总和,占全球总排放的近三分之一。尽管拥有13亿人口,但中国的人均排放量仍高于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几乎等于欧盟平均水平。

  “对于降低碳减排成本来说,国外经验证明碳市场是一个有效的手段。”欧洲环境和资源经济学家学会中国代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公共经济系主任张中祥对本刊记者表示,“十一五规划”中,中国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碳排放要降低20%目标,实际完成了19%,但完全靠行政手段减排的成本太大。

  张杲进一步举例说,A企业的减排成本是每吨1元,B企业则是每吨100元,有了碳市场,假设按市场价格每吨20元来交易,B企业就可以在市场直接购买节省资金,A企业则可以获得利益,这就是通过市场机制带来的经济杠杆动力,促使企业进入市场或者自己减排。

  张中祥表示,在碳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还可利用碳排放税来发挥市场作用。有业内专家表示,未来还有更多计划陆续出台,中国很快就能调控10亿吨左右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其年碳排放量总额的近10%。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