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活跃碳市场

2014-11-21 10:11 来源: 支点杂志 |作者: 林楠

  核心提示:中国各地正试点或申报碳排放交易市场,但总体状况还不活跃,特别是要走出遍地开花、标准不一的尴尬格局,关键在于顶层设计。

  孔晴熙没有预料到中国碳市场的发展速度会如此之快。

  2005年,也就是《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第一年,他预料到未来国际碳市场发展机会,当即成立太铭碳管理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铭碳管理”),业务瞄准国际市场上基于CDM项目的CER交易(碳信用,又称核证减排量)。

  但9年后的今天,作为太铭碳管理的创始人及CEO,孔晴熙已将国内碳市场列为公司业务的主“战场”,不仅在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购入了5万吨的碳排放配额,而且正计划进入重庆碳市场。

  太铭碳管理的业务调整,恰好是中国企业参与碳市场的一个缩影。本刊记者在调研中获悉,东江环保、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等诸多企业的碳交易都从国际市场开始投入到国内市场。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