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双碳”既要有战略定力,又要有战略耐性
《21世纪》: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序推进碳达峰
碳中和工作。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去年中央提出纠正运动式“减碳”,此后也持续对一些不合理现象进行“纠偏”,如何理解今年“双碳”工作的总体基调及推进节奏?
柴麒敏:其实“双碳”目标本身就是一项长期工作,跟中国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进程是同步的,所以“双碳”很大程度是对中长期发展的一种引导。可能有部分
市场和行业决策者觉得这个概念很热,追风口,随之导致了一些偏差和误区。
任何一个新生事物出来,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完全可以理解。去年开始,全球能源出现供需矛盾,能源价格上涨,这些不仅跟“双碳”有关,更跟世界形势、新冠肺炎疫情、地缘政治等都有关联,在这样的背景下,其实大家再思考和讨论“双碳”
问题,也会更加理性。
在热烈的讨论中,我们也越来越回归到“双碳”目标的根本,即减碳不光是为了减碳,本质上还是要促进中国的发展。“发展”一直是放在中心位置的,包括我们制定长期战略,都会强调“发展”这个词。
中央对“双碳”工作的节奏定调从一开始就很清楚,既“急不得”,也“等不得”。“急不得”是因为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量中重
化工业比重、煤炭消费比重仍然还比较高,很难短时间内扭转,如果说我们推行“双碳”的过程中需要“踩刹车”,可能用“点刹”比较合适。而“等不得”是指虽然一两年内无法完成,但并不意味着现在就不作为,恰恰现在要夯实很多基础。
目前关于“双碳”除了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之外,也有很多技术性的问题,比如
碳排放数据统计,公开渠道有来自于国家信息通报和温室气体清单(非连续的)、国内外的各类数据库(如IEA、EDGAR),但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相对统一的、足够权威的数据体系,才能够保证在做决策时是基于正确的信息基础。
此外,我们去地方、企业调研,经常听到反馈说都知道“双碳”非常重要,但是不知道从何入手。所以,从
政策机制、技术、企业管理等各个方面具体如何去做,需要一个持续探索的过程。
因此,推行“双碳”工作,一定要秉持长期主义,既要有战略定力,不能有风吹草动就摇摆;同时又要有战略耐性,需要一步一步做好谋划,逐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