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将重塑区域比较优势及竞争格局
碳中和成为区域发展格局重塑的影响要素。产业转移和比较优势等区域经济学理论将被改写。碳达峰、碳中和将重塑生产力要素价值及其利用方式,如荒漠化地区发展农业面临着水资源制约,却具备“光伏+”等多种模式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高
碳排放的
水泥行业布局,将出现新变化而不一定是“梯度转移”。
总体上,气候变化引起的碳中和要求、信息技术带来的电商发展、高速铁路带来的货物
运输便利以及共享经济等新模式的形成,将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梯度转移、区域比较优势等传统区域经济学理论带来重大挑战。信息技术使商品生产和消费信息交流更加便利,从而改变了“信息不对称”状况;电商的发展改变了物流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局限;高铁的快速发展将改变城市和居民分布特点;而共享经济的新发展模式使物流成本明显降低。所有这些,构成区域发展格局重塑的重要因素。
碳中和对区域经济乃至所有经济体都将是一场重塑。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碳行业产业占比大,技术先进,实现碳中和目标难度较小;中东国家、俄罗斯、澳大利亚等资源型经济体,国民经济收入很大一部分依赖于原油及矿产品,碳中和面临中长期的挑战,对财政的可持续性挑战更大;高品质能源资源匮乏的经济体,如中国、日本等,碳中和革命却提供了一个降低对外依存度的契机。总之,不同区域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制造业水平和全球产业链上的地位、技术创新能力等因素,将影响碳中和革命的应对效率。
城市间的产业转移将出现新态势。随着我国碳
减排行动的推进,许多企业将转移到中小城市。从发达城市转移来的产业大部分属于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甚至是
碳强度高的产业。在经济增长强烈需求下,中小城市乐于甚至主动寻求“承接”。在中小城市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项目减排十分重要,但项目建设却存在成本和收益的平衡
问题。地方用于低碳转型的财政资金相对于巨大的资金需求而言仍然有限。在中小城市大规模推广应用清洁低碳技术的经济条件也不具备。如果没有低碳清洁技术的创新、转移和扩散的相关融资机制,将导致低碳清洁技术无法在中小城市中广泛应用。
可再生能源成为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可再生能源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将带来产业格局的变化。我国建设了从西部外送清洁能源的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
青海、
甘肃、
宁夏、
内蒙古等省区成为清洁能源的外送基地。太阳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成为高载能产业集聚和生产的吸引要素。碳中和目标将导致产业“西进”,产业链供应链将出现新变化,粗钢、氧化铝、乙烯等产业的生产将伴随可再生能源供给而变化,并影响区域经济版图。
碳中和要求改变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我国城市建筑能耗约占27%;由于历史原因,“生命线”工程不足,迫切需要统筹韧性城市、海绵城市等的建设;中小城市基础设施的低碳改造任务繁重,北方冬季采暖系统改造成清洁供暖方式也需要巨大的投资。采用碳中和的处理工艺、降低污水处理各环
节能耗,也是不同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小城市在“双碳”技术人才引进方面尤为困难,尽管信息化时代为人才的“但求所用不求所有”创造了便利。
需要注意的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风险将加大。
山东、
江苏、
河北、内蒙古、
河南碳排放总量分别位居全国前5位,面临较大的
碳减排和绿色低碳转型压力。现有大城市碳达峰、碳中和路径和场景,难以适应中小城市低碳发展,中小城市要另辟蹊径,因地制宜。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西部地区将面临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下降、资源型企业竞争力不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型人才短缺、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等诸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