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春:碳达峰碳中和将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2022-2-9 10:02 来源: 区域经济评论 |作者: 周宏春

碳中和成为新的地区竞争焦点


国家气象局网站2021年8月发布信息称,气候变化政府间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一工作组发布的《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报告指出:研究发现气温变暖在加速。

未来20年平均温升达到甚至超过1.5℃。除非立即、迅速和大规模进行碳减排,否则升温将无法控制在1.5℃或2℃以内。全球温升1.5℃时,热浪将增加,暖季将延长,冷季将缩短;全球温升2℃时,极端高温将更频繁,达到农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阈值。气候变化将影响降雨特征:部分地区降雨和洪水加大;而其他一些地区则更干旱;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大部分亚热带地区降雨会减少,季风带的受影响情况各异。21世纪海平面将持续上升,沿海低洼地区洪水更频繁更严重,海岸受侵蚀。气候升温将加剧多年冻土融化、减少季节性积雪、冰川冰盖消融、北极夏季海冰减少。海洋变化表现为海水变暖、频繁的热浪、海洋酸化和含氧量降低等,既影响海洋生物,又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城市将放大气候变化效应,如高温(城市比周边温度更高)、强降水带来洪水和沿海城市海平面上升等。

麦肯锡《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对策》报告指出,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中国将变得更加炎热和潮湿;如果保持当前碳排放增速,未来将有1000万—4500万人受到极端炎热天气的侵袭。到2050年,年均GDP损失达1万—1.5万亿美元。因此,要大力、快速和持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尽早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以减轻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碳中和是区域竞争的新领域。碳中和是近百个国家的战略目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区域间的绿色援助成为合作重点。2021年,美国重回《巴黎协定》等国际协议,旨在重振国际影响力和领导力,并通过发展清洁能源等重振美国经济。以中欧绿色合作高级别论坛为典型的国际碳中和交流、谈判、研讨、合作,将在更大范围内和更多的成员国之间展开。各国都在积极布局低碳经济,并将影响国际政治经济走势。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碳中和的关键。各国的能源碳中和战略,以降低化石能源发电占比、减少煤炭消费为主,并不断提高风电、水电、光伏、氢能、生物质等清洁能源的发电占比。在各国政策中,对清洁能源的投资是经济复苏中最有效益和最具有安全性的。英国、日本等国相继宣布燃油车禁售计划,具备数字化、智能化、新基建、低排放等特性的新能源汽车迎来更多的投资和市场机遇。

碳中和不仅是一场国际竞争,也是国内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碳中和为相关领域产业的国际合作提供了机遇,包括引导国际绿色资本流动、人才就业、绿色产业与可再生能源创业投融资等。各国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以推动新冠肺炎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各国纷纷出台激励措施,向企业提供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加大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投入,发展绿色产业基金,并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促进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发展绿色金融成为各国共识,绿色金融市场逐渐成熟。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在绿色转型升级、绿色产业投资、绿色技术创新等方面均面临较大压力。

习近平主席在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2020年的气候雄心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之后,《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碳达峰行动方案》相继发布,构成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顶层设计;将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给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以极大信心。

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重道远。碳中和是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发达国家自然碳达峰模式我国无法效仿,必须自主探索,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从变局中开新局。近年来,我国碳排放强度下降明显,2019年比2005年降低了48.1%。碳达峰碳中和取得的成效,显示了我国的政策效率和执行力度,我国正在开启一场经济社会各领域全方位的变革,从行业到部门、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探索切实可行的方案和路径,挖掘转型发展的潜在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