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短缺,“双碳”目标该不该“背锅”?

2021-11-1 15: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作者: 郎朗 任靖

电力短缺,“双碳”目标不该“背锅”


  中新网:部分地区电力短缺会影响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吗?会影响我们的碳排放目标吗?

  王灿:要一分为二来看,短期来看是有可能的。因为要迅速解决短期的电力供需矛盾,比较可行的方式是增加化石能源为基础的电力供应,进而带来短期内碳排放的增加。但从长期看,只要保持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来满足未来电力需求增长的能源发展路径不变,就并不会影响“双碳”目标。

  潘家华:近段时间电力短缺,拉闸限电,企业关停,情况很严重。但是,碳达峰、碳中和不应该“背锅”。把电力短缺归结于“双控”目标,是很肤浅、表象的认知。

  首先,我们的电力和能源消费,总体是平稳的,没有明显增加。其次,政府和市场的渠道手段都有,不可能无征兆,突然煤碳电力短缺了。一段时间以来,整个社会言必谈“双碳”,归因“双碳”,理所当然。但是,这不是简单的碳的问题,即使有问题,也是有人高喊“双碳”口号,盲目、懒政,把“双碳”当做“一刀切”的借口。

  任何正常运行的经济体,遇到自然的、市场的、社会的变化而出现的经济波动太正常不过。就像汽车行驶有弯道一样,转弯不能一下子急刹车,需要有缓冲期,不能“一刀切”。

  客观层面,国际上因为疫情原因,许多经济体的正常生产营运受到冲击,生产停滞,社会基本需要难以保障。我国在新冠疫情下,严防严控,在疫情退潮情况下,企业迅速启动生产,减少损失,因而我国的产能得到利用,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相对于疫情减产停产,恢复生产自然需要能源消费的增加。

  之所以说电力短缺和“双碳”无关,是因为碳中和是2060年前实现,我们还有40年左右的时间。这期间,我们的火力发电站是可以渐渐正常关闭的,不是2021年就要立刻关闭。我们所说的峰值,也不是立即实现,更不是攀高峰,而是要经过一个高位平台期,会有多峰突起,不是单一的峰。因而,不应该“一刀切”!

  能源作为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和发展必须的动力来源,随着经济社会和自然条件的变化,肯定会有波动的,而且这个高位平台期是比较长的时期,只要从长远的趋势来看碳排放是波动下降的就可以。

资料图:运行中的内蒙古达拉特光伏基地。刘文华摄资料图:运行中的内蒙古达拉特光伏基地。刘文华摄
  中新网:部分地区的电力紧缺,是否也提示我们,中国需要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东北等地电力短缺,是否从某种程度上加速了“脱碳”进程?

  王灿:确实是有依赖,这个无论是产业界、能源界还是公众都能直接感受到。但电力危机也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一方面要尽量减少生产终端用能里面高耗能产业的比重,老百姓(44.750, 1.00, 2.29%)的能源消费里也要尽量厉行节约。另外,在用能的时空分布上,还有比较大的空间做优化调整,削峰填谷,建立更完备的用能调节机制,利用大数据、虚拟电站等新兴技术来实现更加科学合理的能源转换和能源消费。

  中新网:去年严峻的疫情之后,多地地方政府为了拉动投资、刺激经济,一大批煤电项目逆势上马。这会给我们实现最终目标带来哪些影响?会影响碳达峰碳中和吗?

  潘家华: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但是,地方政府的短视和不理性,做这些投资,是要做好思想准备的:高碳锁定会增加资产闲置和资产浪费。投资几年之后,煤电最后卖不出去,成本怎么收回来?这是投资商和地方政府需要担心的问题。

  一方面,国际社会加速迈向碳中和,另一方面,廉价的零碳能源占据市场,高碳的煤炭投资项目,最后可能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但这些投资不会对碳中和造成根本的影响。

  王灿:这些其实只是某些地方政府不完整、不准确、没有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做法。

  按照以往的经验,一些地方在面对短期经济发展上的困境时,习惯于依赖传统的发展模式,增加两高项目。表面上能够解决一些问题,因为有了新项目,GDP指标就上去了;项目建设活动增加了,当前的就业就上去了。但是这个产能本身可能是过剩的,产能背后还有生态环境的污染和气候变化压力等一系列的问题。

  这也体现出我们面临的一些问题往往是多重矛盾的叠加的产物,比如疫情、短期经济发展的困境、能源供需的不平衡、局地的环境污染、中长期的气候变化等等。要把这些矛盾放在一起考虑,才能够找到一个更优化,更合理的方案。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