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警示◎ 气候变化或致全球粮食危机

2021-8-18 14:59 来源: 生态经济杂志社 |作者: 张宁

各国亟须采取措施应对危机


面对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品质及贸易带来的不利影响,各国亟须采取可行的办法来应对这一问题,否则到21世纪末期,人类的生存将是个大问题。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如果地球上没有了粮食,人类面临灭亡也就不远了。很多科学家认为,即便是现在各国开始投入大量资金来推进农业革命,以此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也需要几十年之后才能看到相应的效果。

FAO曾在2016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到21世纪中叶,气候变化将会使得全球贫困人口比重增加20%,会有3 000万儿童因为饥饿而导致营养不良。如今,各国政府、企业、科学家在应对气候变化与粮食危机方面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即在未来全球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如何提升粮食产量来养活更多的人口。但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农业领域投入的研究不断减少,导致农业技术停滞不前。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绿色革命”发展到今天,依然没有取得更多的突破性成就,通过农药、化肥、农机等技术的推广及广泛应用来提升作物产量的做法,视为是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其实,这种极致的环保主义理念也有些偏颇之处,事实上,过去70年来,正是因为农药、化肥及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帮助很多发展中国家解决了粮食危机。虽然“绿色革命”受阻,但很多新的技术正在酝酿。日本科学家近年来正致力于无土种植技术的开发,美国的转基因技术对于提升农作物产量也有较大的贡献。

科学家们正在致力于推动新一轮农业技术革命,希望研发出能够对抗极端天气的农作物种子。位于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能够适应气候变化的新水稻品种,但因为气候变化速度过快,水稻新品种培育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气候变化的速度。IRRI的瑞纳•瓦斯曼认为,应对气候变化仅仅依靠农业新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加强对农作物种植过程的管理,如大力发展节水技术,以更好地应对干旱带来的变化。正如澳大利亚科学院马克•霍登教授所言,干旱对于小麦种植的影响是致命的,因为降雨量只要减少20%,任何提升作物产量的新技术都会失效。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大技术研发力度,真正推动农业新技术的变革,特别是提升技术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诚然,农业技术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但其他一些间接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同样具备一定的作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吉恩•塔克莱教授认为,风力发电机组通过扇叶的移动,可以引导空气流动方向的改变,穿越农田的空气使得农作物能够在更冷、更快的气流中获得生长。因为空气流动的加速会使热量交换进程加快,从而使得农作物生长时白天气温有所下降,到了晚上则气温上升。因此,在农田旁边安装风能发电机组可以在春秋两季对农作物生长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延长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当然,这项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方式目前尚处于试验阶段,具体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技术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手段,但非唯一手段。当前还应当对全球粮食贸易及分配制度进行改革,这一制度改革也是应对未来粮食危机的方式。如今,对粮食流通中的不当处置使得粮食浪费现象极为严重。FAO数据表明,在运输、流通、储存的过程中全球有30%的粮食被浪费掉,这在发达国家体现得极为明显。粮食浪费行为不论是从经济、资源还是环境的角度看,均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据世界粮食计划署(WFP)统计显示,每年全球因贸易、储存中浪费的粮食超过了非洲地区全年粮食生产的总和。因此,面对粮食浪费问题,每个人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应该成为每个人的基本品德。同时,各国也应当积极完善现有的粮食分配机制,一方面各国要加强立法,确保粮食二次分配制度能够精准化和适量化;另一方面,各国政府部门还应当积极与国际组织合作,向粮食需求大或饱受饥荒困扰的个人分配余粮,进而从根本上提升粮食的利用率。

初审:王   昱  复审:冯胜军  终审:邹悦悦
一校:保文秀  二校:张海艳  三校:陈明英
12345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