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恒山:运用系统思维和立体举措推动实现“双碳”预期目标

2021-8-14 21:10 来源: 老凤清声

在解放思想、创新思维的基础上,运用系统思维和立体举措推动实现“双碳”预期目标,需要抓好如下三个关键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加快构造生态文明体系。低碳发展问题追根溯源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双碳”问题与某些因素直接相关,但实现目标要求,并巩固和发展向好的态势,则需要形成系统性支撑。这类同于干和枝、本和末的关系,体现的是一桶水和一碗水的逻辑道理。实现“双碳”目标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导引和抓手,但更会是生态文明体系有效运转和强力推动的结果。

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中央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重要文件和数十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全方位多层面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部署与安排,但在实践中,追求既得利益的冲动和长期形成的行为惯性制约了相关工作的推进。应当结合“双碳”目标深化改革,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在主体上,还是要按中央所提出的那样,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建立健全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建立健全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还要建立健全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并依此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防控污染、追求低碳的产业结构、空间格局、科技体系、政策保障和制度支撑。通过生态文明体系的构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生产生活方式。

第二,要协力解决重点领域问题。基于实现“双碳”目标,着力解决二氧化碳排放大户问题是必要的。在推进生态文明体系整体建设的过程中也要抓重点,着眼点是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我国化石能源二氧化碳的排放占到了整个温室气体排放的80%,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其中煤炭的二氧化碳贡献又占到80%左右。关于排放大户问题,专家学者们提供的数据有一些差别,但基本情况是清楚的。电力系统无疑是二氧化碳排放的第一大户,我国能源结构的主体是煤炭,而煤炭的主体是电煤,所以电力部门自然而然成为了排放大户,大体说电力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的贡献达到了50%左右。其它的排放大户还有工业、交通运输业等,城市建筑也是温室气体或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要降低碳排放强度,关键要解决碳排放的大户的减排。工作重点在三个方面:一是要调整能源结构。努力减少化石能源,增加绿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质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等。在保证绝对安全的情况下,核能也应当适当加大发展力度。能源结构调整中,有一个问题需要加以重视:当前我国能源消费中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只占到15%左右,而我们向世界承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要达到25%左右,考虑到我国能源消费量庞大,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达到了50亿吨标准煤,要做到这一点难度是很大的。绿色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有一个过程,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我们不仅要努力增加非化石能源的比重,还应搞好清洁煤等技术创新。作为以煤为优势资源和主要能量的国家,要想在比较短的时期里大幅降低煤的用量是不现实的,因此,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我们仍然要坚持双管齐下或两条腿走路,在进行能源结构调整、强化新旧能源转换的时候,要加强对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能源和相关设备的技术改造,依此实现一些用煤领域的超低排放。二是优化产业结构。工业领域是排放大户,但降低工业领域排放的根本之途在于优化产业结构。一方面,要加大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改造和淘汰力度,另一方面,应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并大力推动产业绿色化与高端化、智能化的有机结合。三是要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城市建筑是重点,农村建筑也不能忽视。建筑耗用的大量的建材和其他的物质,是各种排放特别是碳排放重要来源,许多国家如新加坡、阿联酋、日本等都十分重视推动城市建筑减排,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引领城市向建筑零排放转变。如阿联酋早在2007年就颁布法律,强制新建建筑必须符合绿色标准;日本在2016年提出在2030年要实现50%新建建筑达到零排放,最近日本还提出了系统的住宅和建筑物脱碳的具体对策方案。我国正在推进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而广大的农村也正在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进行建设改造,建筑物的绿色转变或零碳排放对全局意义重大,从现在起就应该严格标准,按照无碳的方向和“双碳”的目标来规划建设和监管。相应的,要推动建设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店、绿色餐馆,实行绿色出行等。所谓抓重点,就是要着力抓好上述三个方面。需要强调的是,推动这些重点领域的绿色转型也不能就事论事,仍然需要系统思维、总体设计、多措并举和协同联动。例如能源结构的调整,不仅涉及到对新能源或清洁能源的系统配套的政策支持,包括税收、金融、土地、科技等政策的支持,还涉及到价格平衡,涉及到竞争上网制度设计,涉及到供给稳定性把控等,此外还涉及到对化石能源的制度约束与政策抑制,进而涉及到新旧能源结构转换过程中能源供给与生产生活需求的平衡问题。大家应该记得,前些年上上下下也曾花费了大量气力推动新能源或无碳能源的发展,但中间却出现了弃风弃光问题,以至于管理部门不得不采取一些回调措施,包括调整收回下达的部分指标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就与相关因素考虑不周全、体系不配套有关。形不成必要的规模,发电量不够稳定,运作成本较高,无法接入大电网等实际问题导致了新能源发展一哄而上、一哄而弃的状况。所以推动新能源的发展需要深入研究、系统把握,不是简单提一些原则要求、发几个鼓励性的号令就能解决好的。风光水等清洁能源具有很强的地区性,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环境,并不是可以由人随意把控的,但我们又必须解决好各种新能源在时间上互补、在空间上对接等问题,所以对新能源的发电、储存、转化、消纳等都需要基于时间空间的错位与互补作深入研究,并形成切实可行的系统性解决方案。这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所涉及的面更为宽广,所触及的层次更为深刻,更需要进行系统设计与联动创新。

第三,要加强区域合作联动。考虑到碳排放与一些具体行业和行为直接关联,因而鼓励和促进一部分具备条件的地区和一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是必要和可能的。它们的率先行动也必然能为实现“双碳”预期目标提供有益经验和适宜路径。但实现“双碳”目标涉及到一些关键领域和行业的变革,涉及到整个生态文明体系的建设,所以仅靠部分地区、行业与企业单打独斗是难以圆满达到并持续优化的,需要全国统筹、整体谋划,需要一体联动、协同发力。地区是一些经济社会活动的空间载体,推进低碳发展尤其需要加强区域间的合作联动。碳排放直接影响着气候变化,而空气是流动的,这种特性把各个地区天然的联结在一块,也使合作成为维护自身利益的共同需要。各地区应围绕实现“双碳”目标全方位深化合作。特别要加强地区间在能源结构转换、产业结构调整、生态补偿机制建设、资源利用利益平衡机制建设、排污权用能权管理、碳交易市场建设等重要方面的合作,协同做好制度设计、政策制定、技术交流和项目建设。近日国家有关部门宣布要建全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市场,这在表层上体现的是交易问题,但背后则涉及到体制机制的衔接,地区间的联动等一系列重大事项。近些年来不少地方进行了碳排放交易的尝试,但取得的效果并不显著,究根溯源在于许多关键问题未能把握和处理好。考虑到品种、时差、稳定等因素,新能源供给体系建设特别需要实行地区协同与互补。在这方面,决不能搞地方保护主义,不能搞各行其是的制度政策设计,而应该从大局出发,同心协力构筑有助于低碳发展的良好市场与政策环境。

最后,我简要谈一谈推进黄河流域实现“双碳”目标的有关问题。黄河流域实现“双碳”目标,既具有优越条件,又存在着突出矛盾。黄河流域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等四大地貌单元和我国地势三大台阶,拥有黄河天然生态廊道和三江源、祁连山、若尔盖等多个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生态类型多样,经过持续不断的治理,整体生态环境明显向好,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黄河流域还拥有丰富的风光资源,非碳能源潜力充足。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最大的问题也是生态脆弱。既存在着水土流失、湿地萎缩、水功能涵养降低等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也存在着工业、城镇生活、农业面源、尾矿库污染等人类行为的侵害问题。环境修复压力巨大,因而实现“双碳”目标的任务也十分繁重。面对这种情势,黄河流域应以贯彻国家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为总纲,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首要抓手,立足于发挥比较优势,统筹做好“双碳”有关工作。

在操作层面,黄河流域各省区是否可以考虑重点推进如下一些事项:一是选择适宜地区建立“双碳”先行试验区,青海条件得天独厚,应积极担当、努力争取。二是充分利用好黄河流域的风、光、水、地热等非碳能源资源,打造国家新能源发展示范区。三是积极争取国家对黄河流域推进生态保护提供特殊支持。从青海的实际出发,应当努力争取国家财政支持建立专门的低碳经济和生态经济发展基金。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保护好生态、发展好生态经济是青海的首要任务和根本发展道路,但青海本身的自我造血功能很低,完全依靠自身能力将生态功能拓展转化为经济功能有较大困难,需要国家提供必要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四是发挥区位优势,依据地理环境和经济脉络合作建设若干绿色经济走廊。五是结合推进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大力进行城乡建筑的绿色化改造。在这方面,黄河流域任务重、潜力大、紧迫性强,有必要加大力度、加快进程。六是抓紧建立科学完善的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原则上,应根据黄河流域不同地区的特点特别是生态保护的紧迫性来确定考核的重点。有的地方可把考核重点放在一般性经济指标上,有的地方则应重点考核生态经济指标,有的地方则可以在科学确定权重或比例的基础上把两者结合起来考核。在分类指导、因区制策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监督和约束体系。

这就是我要向各位报告的一些观点,不一定正确,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123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