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坤:中国能够,而且必须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

2020-12-26 21:55 来源: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作者: 胡文娟

中国何以承诺2060年碳中和?


Q:九月份,习近平主席在联大会议上宣布中国将努力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引起了国内外社会高度关注。您如何看待这一目标的提出?它将产生哪些重大意义和影响?

A:中国新的气候目标的提出,对国内疫情后加速低碳转型和长期低碳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都会产生重要指引作用。这样一个紧迫的、积极的、有雄心、有力度的目标,既展现了中国在疫情后坚持绿色复苏、低碳转型的方向,也展现了中国在未来实现《巴黎协定》下控制全球温升不超过2℃并努力低于1.5℃目标的雄心和行动力,在国际上提振了各方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和行动意愿,引领全球经济技术变革潮流。
 
习近平所提出的目标,实际上是两个阶段的奋斗目标:第一个阶段,在2030年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这是应对气候变化,推进低碳发展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目前中国还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发展还比较快,能源需求仍然在增长。要在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实现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就必须大力改善能源结构,使得新增长的能源需求主要由新增的非化石能源供应来满足,保证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基本不再增加,这样才有可能尽快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

这一阶段的目标正好与2035年中国现代化建设第一阶段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相吻合,在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后迅速转为持续下降的趋势,可以说是中国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二阶段,努力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这与《巴黎协定》提出的全球平均温升控制在工业革命前的2℃以内,并努力控制在1.5℃以内的目标相一致,并且与中国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美丽中国的目标相契合。实现碳中和是建成现代化强国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要把这个目标纳入本世纪中叶国家现代建设总体目标和战略之中,引导能源变革和经济发展方式脱碳化转型。
 
Q:中国为什么要在此时提出碳中和目标?这一雄心勃勃的愿景背后的主要驱动力是什么?鉴于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会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吗?

A:中国提出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这样一个宏伟的、有力度的目标,并落实政策和行动,是统筹国内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两个大局的战略决策。首先,《巴黎协定》提出要在本世纪末把全球温升控制在工业革命前水平2℃之内,并努力控制在1.5℃之内,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本世纪下半叶甚至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中国提出2060年实现碳中和,实际上就是要努力实现与控制温升1.5℃目标相契合的减排路径。这是在目标导向下“倒逼”的长期发展路径的低碳化转型,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第二,实现碳中和是中国自身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实现碳中和,首先能源系统要建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近零排放的能源体系,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消费量要控制在极低水平,这样就从根本上减少了化石能源消费中产生的常规污染物的排放,比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等。虽然我们在化石能源消费过程中采取了很多节能减排和治污的措施,但是随着终端治理措施的空间越来越小,从根本上减少化石能源消费才是提升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的最根本措施。因此,实现碳中和也是中国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个协同对策。
 
第三,在应对气候变化、全球低碳转型的大趋势下,低碳的核心技术和发展能力,以及低碳的产业结构是现代化的标志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要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必须要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最终实现碳中和。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占总的终端能源消费的三分之二。短期内,实现工业快速转型并减少碳排放,会导致一些能耗高、污染严重的行业发展受限,但长期来看,却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激励数字经济、高新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虽然转型过程中也会有一些成本和代价,比如快速转型会让一些还没到寿命期的煤电站被关掉,造成搁浅成本,但从长期来看,由煤炭转成可再生能源也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增就业机会,并且减少了环境污染,保障了人民的健康,因此,整体效益还是好的。更重要的是,应对气候变化、防控气候风险能够保障国家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所以,长远来看,能源经济低碳转型的正面效应是大于负面影响的。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