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背景下发展气候投融资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必要性和建议

2020-2-12 15:09 来源: IIGF |作者: 洪睿晨

气候变化是传染病传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气候变化对人类及其生活环境产生长远和广泛的影响,这些影响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类社会,全方位、多层次地影响甚至制约社会经济发展。气候变化会带来诸如高温干旱、传染病流行、海平面上升、农作物减产、全球降雨格局改变等影响,危及人类健康。其中,现代科学已经证实气候变化可以通过改变病原体、改变疾病传播模式、影响动物和人类自身免疫系统以及影响生态环境等四方面途径,使传染病更易扩散和流行。

(一)气候变化加速病原体繁殖变异,加快疾病传播

病原体问题是疾病传播的核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通过加速病原体变异、产生新型病原体、改变病原体分布扩散范围、改变病原体宿主等方式,进一步加速病原体的繁殖变异和传播。而病原体每一次的进化和变异都为下一次的爆发埋下伏笔,病菌抗药性的增加还可能导致超级病毒的出现,加大临床诊治的难度。病原体进化包括变异、与其他病原体基因交流等,主要取决于其繁殖的世代数和每一代的繁殖时间,而温度可以直接影响许多病原体的繁殖率。对导致20世纪爆发的4次全球流感大流行病毒基因分析可得出,每一次的流感病毒毒株均有禽源性流感病毒提供部分基因片段,通过基因重配后产生新的毒株,躲过人体免疫系统,从而引起全球流感。

(二)气候变化改变传染病传播模式,扩大传播范围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植物和动物地理分布格局发生改变,热带和温带地区扩大,这些地带的肠道、虫媒传染病及寄生虫病也随着传播媒介的迁移而扩散。气候变化使一些原本已被消灭的病原体复苏以及新的病原体逐渐出现。登革热原本已在加勒比地区、巴西、秘鲁等地灭绝,但随着气候变暖在这些地区又卷土重来。而新型病原体的出现,对人类社会来说是致命性的危害,因为在一个新建立的生态系统中,微生物通常占据绝对的优势。此外,气候变暖利于昆虫孳生繁衍,使昆虫提早出蛰,利于病原体在媒介昆虫体内繁殖和发育,同时气候变化对野生动物的活动区域也有一定影响,增加了病毒携带体感染人类的可能性。更加突出的是,气候变化会让某些病原体直接或间接通过变异改变中间宿主或终宿主,形成新的传染病感染人类。例如禽流感和非典型性肺炎原先都只感染禽类和一些兽类,但这些疾病的病原体都已经在人类身上发现并危害感染者健康。

(三)气候变化使动物和人类免疫系统更脆弱,更易感染病毒

一些对动物和人类志愿者的实验证实,大气中的中波紫外线UVB照射可损伤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能力,增加感染病菌的可能性。而到达地面的UVB主要是由臭氧层中的臭氧吸收。相关研究表明,大气中臭氧含量每减少1%,大约会引起具有生物学效应的UVB到达地表增加1.5%-2.0% 。甲烷、氟化物等温室气体可与臭氧发生化学反应,消耗臭氧,导致大气环境中UVB含量增加,使人类和动物对某些感染性疾病的抵抗力、免疫力下降,发病率增加并加重病情,延长患病期。已有医学证明,结核病、艾滋病、麻风病的中度感染病人在UVB引起的免疫抑制情况下可演变为致命感染。

(四)气候变化加剧环境恶化,给传染病诊治带来负面影响

气候变化问题的背后是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化石燃料消耗和资源过度消耗,其所带来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粮食短缺等民生问题同样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使得致病菌更大可能地繁殖变异,自然界中一些原本存在且不影响人类健康的病毒通过变异造成致病性,通过中间宿主传播给人类,造成大规模传染性疾病流行。有些地区因为气候变暖而带来降雨格局的变化,出现严重的洪水或干旱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居住环境带来恶劣影响。水资源短缺、卫生条件恶化的情况,将人类更大程度地暴露在致病菌面前,并给疾病诊治造成巨大阻碍。洪涝灾害会使得霍乱、痢疾等水媒传染病扩张传播范围,自然灾害带来的难民潮又会给传染病蔓延创造条件。种种现象均表明,气候变化与传染病传播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