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巴黎协议生效 减碳应优先于废核

2016-9-12 08:23 来源: 中国时报

社论-巴黎协议生效 减碳应优先于废核


就在中国大陆首度担任主席国的20国集团(G20)杭州峰会正式展开前一日,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欧巴马联合批淮《巴黎气候变化协定》,承诺年底前将正式採纳减慢全球变暖的巴黎协议,此事将对台湾产生深远的衝击与影响,必须及早因应。

大陆与美国都是「排碳大国」,中国排碳量占全球的25%,美国占15%,两国加起来就占全球排碳量的4成之多。这次中美这两个最具影响力、也是最大排碳国家同时承诺批淮遵守巴黎协议,不仅得到全球普遍的肯定,更使其他推动仍有困难的国家,不得不加速其减碳承诺的推动,也让巴黎协议有希望得到更快实施。

全球暖化、气候变迁实际上已成为这个时代、整个地球的「共业」,问题日益严重,解决时间更为迫切。早在1997年各国就签订《京都议定书》承诺减碳,但减碳代表付出代价更高、经济成长更缓,且实际效果并不确定,各国因立场迥异、发展阶段不同,基于各自利益考量而未能遵守。结果是《京都议定书》签订以来近20年,全球碳排放量仍以二位数快速增加。

不过,近年各国频频出现的极端气候,让各国政府减碳意愿增加,去年的巴黎峰会达成减量协议,这次G20峰会再由中美带头批淮并表达遵守意愿,显示巴黎协议可望不再重蹈《京都议定书》的结果。台湾也由当时的环保署长魏国彦出席,并提出「国家自定预期贡献」目标,我国长期减量目标是到2050年时,温室气体排放量将降至2005年排放量的50%以下。但坦白说,原本产业界就认为「几乎不可能达成」,民进党政府上台,力推新能源政策后,却可能距离更遥远而绝无达成可能了。

民进党选前提出的能源政策,其核心是全面废核、迈向非核家园。因此不仅核四要拆除,目前服役的核一、二、三也都要如期除役;核电占全台供电的16%到18%,因此民进党要把风电与太阳能发电等再生能源比例,大幅提升到20%。

实际上再生能源供电不稳定的特性,无法作为基载电力。例如反核入士引为典范的德国,著名的《经济学人》去年就报导指出,风与太阳做为电力来源有不稳定的严重缺点;譬如,2015年1月德国所有的风力与太阳能发电量最高峰只占需求的3%,但几个月后碰上豔阳高照有风的日子,太阳能与风能发电量就可达当天需求的54%,其不稳定由此可见。

事实上德国在废核后,也在3年多前启用一座号称欧洲最大的燃煤发电厂;即使如此,德国工业界联盟仍批评政府的环境计画,在过去3年中导致电力中断的状况增加3成,对于精密工业设备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德国电网与其他国家相连,在必要时可向其他国家购买电,尚且如此;台湾是独立电网,一旦缺电,根本不可能向外购电。民进党在执政后才发现再生能源不能取代稳定的核电,不但要维持原有的火力发电扩建计画,也要重启如深澳电厂等原本已胎死腹中的电厂计画,甚至要花90亿元向日本租借火力发电机组。除非政府要捨弃稳定供电的政策任务,否则废核后必然要增加火力发电,暂不论对电价可能的衝击,碳排放一定上升。

因此,蔡政府该考量的是:全面废核与减碳承诺之间的政策取捨,坦白说,两者不可能得兼,既要废核又说要减碳,其实就是不可能达成的谎言。去年美国4位顶尖的气候学家才以公开声明呼吁发展核电以对抗暖化,美国物理学会呼吁让核电厂延役以减少碳排放。再看看其他国家,现在仍有400多座反应炉在超过30个国家运转,这些国家多为先进国家;再如日本已重启核电,瑞士国会不再废核,因为「无端关闭仍在运作、且安全的核电厂是件没有意义又错误的事。」美、法让核电厂延役,显然核电非如反核者所说的一样「妖魔」。

台湾碳排放量占全球的0.55%,比例算低,但以每人平均排放量则居20名左右。核电为无碳能源,每年为台湾减碳3000万吨,超过全台交通碳排;如果未来减量趋势不变、国际压力增大,政府该重新检讨能源政策与废核,别死抱神主牌,让台湾离减碳越来越远。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