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新报告指出,在热浪日益加剧、制冷需求激增的背景下,采用可持续制冷方式——重点发展被动式技术、低能耗制冷,以及结合低功耗或无需用电的风扇与空调的混合制冷模式——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节省数万亿美元资金,并为有需要的人群扩大获得挽救生命的制冷服务的机会。
在巴西贝伦举行的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发布的《2025全球制冷展望报告》显示,若维持现有模式,到2050年全球制冷需求将增长两倍以上。这一激增主要源于人口与财富增长、极端高温事件频发,以及更多低收入家庭开始使用高污染、低能效的制冷设备。
报告表示,即便各国持续提升能效、逐步淘汰导致气候变暖的制冷剂,这一趋势仍将导致与制冷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50年达到约7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几乎较2022年水平翻倍,同时还可能在用电高峰时段对电网造成巨大压力。
报告建议采取一条“可持续制冷路径”,这将使排放量比2050年预期水平减少64%,即降至2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若与全球
电力部门的快速脱碳相结合,剩余的制冷排放量可比常规情景减少97%。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安诺生表示,随着致命热浪变得愈发频繁和极端,获得制冷服务必须被视为与水、能源和卫生设施同等重要的基础性基础设施。
可持续制冷路径
这份由环境署主导的"制冷联盟"发布的报告指出,这是迄今为止对全球制冷需求激增
问题及气候友好型解决方案需求的最全面评估。
可持续制冷路径能够为所有人——包括小农户、妇女、老年人在内的低收入和弱势群体——提供空间制冷或冷藏服务、具备韧性的建筑和城市绿色空间,且不加剧气候危机。
该路径融合了被动式制冷策略、结合风扇与空调的低能耗混合制冷模式、高效设备的快速普及,以及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加速淘汰氢氟碳化物制冷剂。
报告指出,实现近三分之二的
减排潜力源于被动式与低能耗制冷方案,这凸显了将其纳入国家
政策与城市规划的紧迫性。此类解决方案不仅成本低廉,更是到2050年前为额外30亿人口提供制冷保障的关键举措。
若全面实施该路径,到2050年累计可节省17万亿美元的能源成本,并因电力需求降低而避免高达26万亿美元的电网投资。
抗击高温
这些措施构成了"抗击高温"行动实施计划的核心基础。该行动是由巴西作为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主席国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制冷联盟"共同主导的集体努力,旨在推动《全球降温承诺》在地方落实,并弥合在热韧性建设与城市降温领域的政策、资金与实施差距。
目前,已有包括里约热内卢、雅加达、内罗毕在内的超过185个城市,83家合作伙伴机构,以及72个《全球降温承诺》签署方加入了"抗击高温"行动。
进展显著 但发展不均
目前已有约72个国家加入《全球降温承诺》,致力于遵循"可持续制冷路径",到2050年将制冷相关排放削减68%。
截至2025年中,29个国家已制定制冷领域具体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另有5个国家正在制定相关目标。总计134个国家已将制冷议题纳入其国家自主贡献、国家适应计划、长期低温室气体排放发展战略、能源计划或其他国家气候战略。
然而,仅在54个国家实现了制冷领域三大优先政策的全面覆盖:建筑
节能标准中的被动式制冷、最低能效性能标准以及制冷剂转型。另有78个国家覆盖其中两项政策,40个国家仅覆盖一项,还有20个国家尚未起步。
政策缺口最大的地区集中在非洲和亚太国家——这些地区恰恰是全球制冷需求增长的主要预期区域。
报告提出一系列强化行动的建议:从应急响应转向建立多层次极端高温与制冷治理体系;将高温防护与制冷服务视为公共产品;优先采用被动式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包括城市设计),以降低制冷负荷、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并减轻电网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