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气温持续攀升,针对更智能、更清洁技术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贝伦举行的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代表们正审慎探讨气候创新背后的核心悖论: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先进制冷系统等强大工具,同时避免加剧这些技术本应解决的气候危机。
人工智能已开始帮助农民预测干旱、优化作物管理,但训练庞大模型和运行大型数据中心所产生的环境代价正引发人们的警惕。
与此同时,曾被视作奢侈消费的制冷需求,如今已成为众多地区维系生存的刚需,而其作为温室气体排放源的增速依然高居前列。从被动式制冷建筑到太阳能驱动冷藏设备,各类可持续解决方案虽崭露头角,但其大规模推广仍面临挑战。
此次会议谈判的核心议题是拖延已久的《技术执行计划》,该蓝图旨在将关乎民生的创新技术交付给最需要的人群手中。
然而进展迟缓:知识产权规则、商业限制和资金壁垒持续阻碍发展中国家获取这些技术——尽管气候危机的紧迫性正与日俱增。
人工智能议题备受关注
尽管人工智能未正式列入本届会议的谈判议程,但在"行动议程"这一平台上正获得越来越多关注——该平台旨在动员民间社会、企业、投资者、城市和地区自愿开展气候行动。这些参与者虽不参与签署条约,却是将气候承诺转化为现实的关键力量。
巴西政府正在系统梳理利用人工智能增强气候韧性的成功案例,这一趋势也日益受到其他联合国成员国的重视。
老挝的实践尤为突出:研究员阿丽莎·卢安格拉特在饱受缺水与气候压力困扰的萨凡纳赫特省,开发出一套人工智能驱动的灌溉系统。
她因此荣获202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颁发的"人工智能助力气候行动"奖项。
智能数据赋能农业生产
卢安格拉特介绍,该系统通过人工智能分析技术,将土壤湿度传感器、地下水监测装置与气象数据整合为一体。该技术通过处理这些信息,可精准预测土壤状况、水资源供给状况及极端高温或洪涝风险。农户可通过手机应用获取实时数据,从而更高效地规划耕作与灌溉周期。
她向《联合国新闻》表示,希望借助参加此次大会的契机建立合作伙伴网络,将这项创新推广至更多易受气候冲击的国家和社区。该项目开发的所有人工智能模型与数据工具都将以开源许可证形式发布,确保各界可免费获取并使用改进。
数据的环境成本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持续扩张,其环境足迹引发的忧虑正日益加剧。
巴西消费者保护研究所电信与数字权利协调员卢安·克鲁斯指出,即便是看似寻常的数字行为——从智能手机操作到线上互动——都离不开庞大数据中心的支持。
他表示,这些设施消耗大量能源与冷却用水,占用广阔土地,并且其电子组件需要大量矿产开采。
他指出,许多数据中心“无视地球承载力,选择环境监管宽松且税收优惠充足的地点”。
水资源紧张
巴西与其他一些国家一样,正竞相吸引此类设施——克鲁斯认为,这可能加剧水资源压力。他指出,荷兰已叫停新建数据中心项目,智利与乌拉圭更曾拆除加剧当地干旱的同类设施。
巴西消费者保护研究所正通过法律途径介入两起案件:其一是反对TikTok在塞阿拉州土著人聚居区附近建造数据中心的计划;另一案件则针对拟于埃尔多拉多市建设的数字基础设施——该市在去年毁灭性洪灾中曾有超过80%的城区被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