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赢”美事却再无“复制” 碳排放交易实际操作举步维艰
记者从杭州公共自行车公司了解到,由于缺少“
方法学”(如何衡量
碳排放量的标准)的
认证,到目前为止,该项目都无法在市发改委进行备案。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做相关的努力,包括骑行数据统计、官方公式套取和应用等等,但是收效甚微。”李武强说,按照目前公共自行车的发展情况来看,服务点更多、日租用量更大,可以获得更多的受益,但实际情况却不遂人愿。
“首先,官方碳排放量的配额计算方式多种多样,有通过计算产量、削减率等因素的基准法配额,还有参照历年水平等其他因素的配额计算方法,既不明确又不统一,很复杂;其次,也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综合平台,信息无法打通,企业既不知道去哪里卖也不知道去哪里买,对企业来说非常‘掣肘’。”李武强说。
“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全国统一的碳排放评价体系,各地差异化发展,都具有很强的‘个性’。各区域间在开展
碳交易活动时,会受限于各地经济结构模式、计量办法、交易规则等一系列影响因素。排放量的价格折合标准也不尽相同。”杭州市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的赵军介绍说。
据介绍,目前碳排放量交易做得最好的是欧洲,在一些产品的
碳足迹标签上,产品的碳排放量已经被“实物化”,如生产一瓶洗发水会产生123克二氧化碳,生产一公斤猪肉会产生3800克二氧化碳……
“预计在2017年下半年,全国将建成统一的碳排放交易
市场,随着全国碳排放标准的统一和综合平台的建立,后期各行业、各产品碳排放量也可实现‘一目了然’。”赵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