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产能过剩背景下焦化企业如何迈过“三道坎”?

2016-2-18 14:02 来源: 中国环境报

新标准执行状况为何不佳?


产能过剩行业低迷,焦化治理处境艰难

焦炭出口受阻、产能严重过剩、价格“跌跌不休”、市场竞争加剧、企业效益加速下滑,这就是焦化行业面临的现状。受多种因素影响,2015年,我国焦化行业亏损面已超过九成。

中国炼焦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到2015年底,全国焦化产能为6.87亿吨,实际产量4.47亿吨。目前,获得准入的产能约占总产能的50%。按照国家淘汰焦化落后产能的规定,我国碳化室高度低于4.3米的落后产能约有2000万吨。

作为全国最重要的焦炭生产基地,目前山西焦化产能约1.45亿吨,实际产量在9000万吨左右,约占全国市场的1/5。据了解,山西省焦化行业兼并重组完成后,独立焦化企业数由223家减少到67家,厂均产能由70万吨提升至200万吨以上。目前,山西省已基本形成孝义、介休、洪洞、河津4个千万吨级焦化集聚区,清徐、交城、潞城、襄汾等一批500万吨级焦化集聚区,集聚区内产能达到全省的70%。

“山西焦化企业经营状况是全国焦化行业的缩影,虽然产业集中度大幅度提高了,但焦化行业整体生产经营状况不容乐观。”一位焦化行业资深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约62%。

尽管行业亏损面较大,但节能减排的刚性约束指标不容忽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要达到国家环保要求,一家产能100万吨的焦化企业新上一套脱硫、脱硝环保装置,仅购买设备就需要1500万~2000万元,且每年设备运行费用还得400万~500万元,这对目前尚不景气的焦化企业来讲,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每家焦化企业的资金压力都非常大,现在资金回笼比供需关系更为重要。”山西美锦能源集团一位负责人表示,如果资金转不动,环保技改就很难推进。

截至2015年年底,山西省67家正在运行的焦化企业虽然95%以上制定了脱硫、脱硝环保升级改造方案,但真正完成烟气脱硫升级改造并投入运行的不超过10家,仅占总数的15%;真正实施烟气脱硝升级改造工程的焦化企业仅两家,占总数的3%。焦化行业执行新标准整体状况不佳,已成不争的事实。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