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红线约束原则
中国面临着来自资源、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等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的制定和实施必须要满足土地、水资源、空气质量、公众健康、气候变化等生态红线的强力约束。煤炭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对公众健康的危害巨大。2012年以来,中国许多地区饱受雾霾侵袭的困扰。2015年11月底至2016年1月初,全国多地持续严重雾霾天气长达一个月之久,局地PM2.5峰值浓度多次超过1000μg/立方米,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值10μg /立方米100多倍,严重威胁了公众的身体健康。
根据《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与
政策研究》课题组的测算,2012 年因煤炭开发利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粉尘排放量分别占全国污染物排放总量的93%、70% 和67%;各地的PM2.5的空气污染中,煤炭利用和燃烧所产生的一次性PM2.5贡献率为63%,二次性PM2.5的贡献率在不同地区在51%-61%之间,均值为56%。煤炭燃烧产生的CO2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的64%以上。2012年因燃煤造成的空气污染致使70万人早死,巨额公共卫生资源消耗在空气污染引起的各种疾病的治疗上。根据公众对改善空气质量的迫切要求,中国空气质量达标任务应在10 年内分两个阶段实施:到2020 年空气质量明显改善,PM2.5年均值45 μg/m3 左右,全年二级蓝天天数大于85%;到2025 年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过渡期第一阶段目标值,PM2.5 年均值35 μg/m3 左右。
水资源制约方面要注意到,西北部地区的煤炭产业正在提速,新开工规模 6.5 亿吨/年,占全国的87%。重点建设的14个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中有六个在西部地区,其中
新疆煤炭年产量到2020年将占全国总产量的两成以上。但是西部地区水资源普遍匮乏,煤炭开发和利用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特别是在晋陕蒙宁甘等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其原煤产量超过全国总产量的60%,而水资源占有量仅占全国总量的4.8%。宁东基地现在的煤炭消费用水总量已经超过2015年的红线指标。新疆煤炭消费用水总量与红线指标相比有一定余量,但是煤炭基地仍存在严重缺水状况。2020年煤炭开采利用的水资源的约束苛刻,用水量不超过747亿立方米,煤炭消费不得高于38 亿吨;过度的煤炭开发造成的水资源迅速枯竭,是造成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系统恶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气候变化的红线约束下的煤炭总量控制,将使我国二氧化碳
减排在2025年前达峰并在2050年回落至2005年前排放水平。因此,煤炭消费量到2020年应控制在40亿吨以下,到2030年下降至35亿吨以下。分区域来看,
碳排放试点地区在2020年前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东中部发达地区在2020年后碳排放不再增长,到2025年前基本达到峰值。中西部中等发达地区在2020年后排放量增长放缓,到2025年达到平台期后碳排放下降。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发展相对落后,二氧化碳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并下降。
根据《2012年煤炭真实成本》报告测算,煤炭开发、
运输、燃烧和利用所造成的环境和健康影响成本为303元/吨,碳排放的损失和危害估算为160元/吨,总外部单位成本是463元/吨。2012年全国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35.1亿吨和41.2亿吨,外部总成本1.8688万亿元,占2012年当年GDP的3.7%。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可以推动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安全、高效的煤炭科学产能在2020年将占煤炭产量的80%。提高科学产能,可显著减少煤炭生产对环境的破坏,以及降低矿工死亡率和提高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