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会存在分歧,中国对巴黎大会达成协议仍持乐观态度
《世界环境》: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将在本月底开幕,中方对巴黎大会有何预期?
高风:巴黎气候大会将在气候变化谈判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气候变化谈判既直接关系到各国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空间,也是各国在新时期国际秩序构建中施加影响、发挥作用的重要方面。
与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相比,各方对巴黎大会成果的期待更为理性,态度更为务实,对如期达成巴黎协议的政治意愿更加明确。当前,巴黎大会成果已初步显现为“核心协议”加“缔约方会议决定”架构。“国家自主贡献”成为各国行动的主要载体,由各国自主决定,同时接受必要的外部监督,推动各国定期提交和更新
减排“贡献”。目前已经有中国、欧盟、美国等150多个国家提交了INDC,覆盖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90%以上,一定意义上已提前锁定巴黎大会的部分成果。总体上看,我们对巴黎大会达成协议持乐观态度。
《世界环境》:目前国际社会对巴黎协议的分歧有哪些?巴黎会议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高风:主要的分歧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协议如何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二是协议能否平衡处理减缓、适应、资金、技术、能力建设和透明度六个要素。分歧的实质是如何分担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发达国家强调当今全球经济和温室气体排放格局已经改变,要重新解读“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强调巴黎协议应根据“2020年后情况”、“以动态的方式”适用《公约》原则,并反映缔约方“已经和正在发生变化”的责任和能力。对此,发展中国家认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并没有也不应该过时,要全面看待温室气体排放
问题,不能只看当前的排放,还须考虑历史排放、现实能力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等要素。各国都要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但发达国家必须承担历史责任,在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发挥领导作用,率先减排并切实履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的义务。
《世界环境》:中方的立场是什么?
高风:一是要讲公平。虽然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的事,但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历史排放造成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责任与义务必须有所区别。协议仍应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
二是要讲平衡。协议不能只聚焦于减缓,还应该平衡处理适应、资金、技术、能力建设和透明度等各方面问题。
三是要讲诚信。各方要落实已达成的共识,特别是发达国家要提高减排力度,兑现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的承诺,为协议谈判奠定互信基础。
中国会与各国一起努力,推动巴黎大会达成全面、均衡、有力度的协议,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