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控或结束6年“裸奔”
1997年,84个国家在日本京都签署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
减排文件《京都议定书》。
和1992年达成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相比,《京都议定书》将《公约》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基本原则变成了法律强制力,发达国家承担减少
碳排放的法律义务,而发展中国家仅需要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从1950年到1990年间,发达国家占到所有碳排放量的95%。
根据议定书和之后的巴厘路线图,2005年到2012年为第一承诺期,各国在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上分配2012年至2020年第二承诺期的排放量。
从1997年到2009年,12年的时间里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GDP增速明显加快,并在2006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赶超的同时,也实现了排放量的全面赶超;也是在这期间,2001年,当时的世界第一大排放国美国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
这样的变化让其他发达国家急于摆脱《京都议定书》的约束,并联合美国坚持要求发展中国家一起承担减排任务——矛盾经历了多年的积蓄,在哥本哈根大会上集中爆发。那次会议达成的协议既没有对2012年以后的减排指标作出具体安排,也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有人将过去的6年形容为“裸奔时代”,6年过去,人类距离2℃温控目标只剩下35%的可排放量,超过这个数字,2℃温控将变成痴人说梦。
虽然是“裸奔”,国际社会并没有放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哥本哈根会议让国际社会意识到,原来那种自上而下摊派的方式做不下去,应该尝试用各国自主贡献的方式。”一位中国代表团的谈判代表表示。
2014年,联合国气候大会在智利利马举行,12天的既定议程被拖成了14天,各国代表终于达成一致,产出了一份巴黎协议草案,并要求各国在2015年早些时候提交2020年之后的国家自主决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