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程实
中国宏观形势当下正处于“让人看不懂”的复杂时期,这在和境外投资者的交流中感觉更加真切。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人民币汇改要在股灾后强势推进,为什么不找个风平浪静的时点?为什么人民币跨境结算加快布局?为什么在一些国际资本已然看空中国资产的背景下,还要让人民币贬值?为什么中国经济增长保7愈发困难的当下,还要不惜把
政策精力分散到人民币维稳上?
在我看来,这些
问题的关注点都集中于单一事件,而没有将对焦拉到足够远以看清中国宏观的全貌和重点。
中国宏观的全貌,一言以蔽之,就是处于“以增速换增质”的转型期,经济体制改革一方面在加速向消费驱动型经济体转变,另一方面在推动对外开放格局由经济开放为主转向金融开放为纲。
改革短期重点是人民币加入SDR
如此宏观全景之下,长期重点是“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式的改革,短期重点是人民币加入SDR。
为什么加入SDR是短期中国最重要的事情?原因很简单,加入SDR的里程碑效应,完全可类比于2001年加入WTO。从2001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加入WTO,实实在在开启了中国经济走出去大时代的历史里程。
今天,中国进入了另一个“金融+”大时代,金融创新引领增长潜力释放,金融转型促进经济结构转型,金融开放拓展外部广阔
市场,金融改革催化宏观优化配置。因此,中国急需另一把打开世界、解放自己的新钥匙,这就是加入SDR。
加入SDR,人民币能在最基本的意义上和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比肩,中国金融才谈得上获得了和全球经济规模第二相匹配的“系统重要性”。而且这件事,五年才有机会去争取一次。
下月,是我们必须把握的机会。中国金融改革,要改什么很明确,要往什么方向改也很清楚,关键是次序如何安排。花须堪折直须折,如果不在现在加入SDR,不光金融崛起要耽误五年,一系列有次序的改革都要再跟着往后排五年。所以,把握现在,该要去做的事情就必须去做。
加入SDR是有条件的,IMF自然有官方的一套说法。在我看来,条件有三个,按重要性排序分别是:
第一,人民币汇率是市场浮动的;
第二,必须有人愿意持有人民币,即人民币不具有强烈贬值预期;
第三,人民币要能方便使用,即人民币跨境结算系统要有效率;
“8·11”汇改后,很多人会问,央行把贬值预期这只老虎放出了笼子,境外看空人民币那么厉害,岂不是让人民币加入SDR的希望更加渺茫?这个问题很好,但结论很简单,不能有贬值预期是排在第二位的条件,还有更重要的条件需要满足,即要说服IMF,人民币是市场化货币。
遗憾的是,这一点并不具有说服力。想象一下,在讨论人民币是否适合加入SDR的谈判桌上,很容易有人拿出一个数据,就可说明人民币不够格。去年1月至今年7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6变到6.2,人民币贬值,而与此同时,据BIS的权威数据,人民币对60种主要货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了10%。
对美元贬值,对一篮子货币大升值,这本身就是异化,一个异化的货币加入SDR显然难以让人接受。更重要的是,人民币升值的原因是美元升值,同期美元有效汇率指数升值了14%,升值幅度排在61种主要货币的第一位,人民币排在第六位,港元则排在第九位,升值幅度为9%。
港元实行联系汇率制,对美元常年固定在了7.75和7.85之间。也就是说,人民币和美元的相关性,甚至高于实行固定汇率制的港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