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用热是我国乃至全球能源消费的重要领域。能源转型大势下,工业用热的绿色低碳改造已刻不容缓。如何让高度依赖化石能源的工业供热领域“绿化焕新”?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循序渐进扩大清洁能源技术利用、因地制宜实施低碳解决方案或是答案。
供热清洁替代势在必行
“2020年,我国非流程工业用热折合标煤2.78亿吨,产生约7.1亿吨
碳排放。”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夏建军给出这样一组数据,“从工业用能现状来看,不论是以
有色金属等为代表的流程工业还是以纺织、食品等为代表的非流程工业,目前化石燃料锅炉都是其主要热源形式之一。煤炭、天然气、石油等化石能源供热比例相对较高,能否推动工业用热的低碳乃至零碳化,将是我国工业领域能否达成‘双碳’目标的关键所在。”
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替代工作逐步推进,供热领域的多元发展和替代已明显提速,工业用热的清洁替代正步入“快车道”。
2024年底,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要经济高效推进发电、供热、制气、制氢多元发展和替代,推动建立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互补、梯级综合利用的供热体系。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在工业、
交通、建筑、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拓展地热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供暖应用。而今年7月最新出炉的《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更是强调,要推动园区积极利用生物质能、核能、光热、地热、工业余热等热能资源,实现供热系统清洁低碳化。
“量体裁衣”应对供热挑战
从目前
市场情况来看,低碳供热技术包括太阳能供热、生物质能供热、地热能、储热、工业余热、核能供热等多项关键技术,这些技术在建筑供暖、工业用热、农业养殖等场景领域都有不同范围和程度的应用落地。以上海浦东新区的“浦发·零碳绿谷”为例,该园区以固废综合处置为核心支点,借助地理优势利用焚烧厂生物质蒸汽集中供热替代原有分散式天然气锅炉供热模式,实现了绿色能源高效利用。
尽管落地项目不断涌现,但多位业内人士也表示,如何为特定的工业场景从大量低碳技术中选定合适的技术却并非易事,工业供热低碳转型实际存在诸多挑战。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副主任杨鹂认为,在工业供热低碳化领域,技术路线较为清晰,我国中低温热泵、电锅炉、生物质利用、余热利用等技术已经成熟,但目前市场渗透率偏低,说明需要更明确的
政策措施予以破解。
行业研究机构麦肯锡也在其最新研究中指出,不同工业领域用热脱碳潜力各有不同,食品、农林等领域工业过程对于热源温度要求相对较低,短期来看,目前成熟的电气化技术已足以满足替代需求,而
化工、
钢铁等工业领域需要高温稳定热源提供连续热量,这对热源选择提出了更高要求。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能源转型项目官员吴婧涵认为,工业用热低碳发展还面临三个挑战:第一,目前工业供热仍以燃煤锅炉为主,对热源品质要求相对较高,低碳供热直接替代还存在一定难度;第二,尽管工业废热资源丰富,但仍存在供需不匹配、“有热无用、用热无源”等
问题;第三,当前新能源与热泵系统整合程度相对较低,多能耦合体系不够完备制约了多能高效利用前景。
多方合力助推工业脱碳
业界普遍认为,工业供热低碳化是一项涉及技术创新、能源结构调整、工业流程优化、产业协同以及政策适配等的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地寻找因地制宜且经济适配的解决方案。
国际能源署在其最新报告中指出,在净零排放目标指引下建立长期供热策略,不仅需要尽快停止化石燃料供热锅炉的应用,同时应加大热泵、可再生能源供热技术、区域供热等新兴低碳供热方案的应用。在这一过程中,各国政府应加快制定清晰的政策措施,配合市场供需推动低碳技术发展,并加速新兴技术尽快跨过“成本关”。
北京计科能源新技术有限公司研究主管车阳则认为,从国际工业低碳转型经验来看,最为关键的就是为低碳技术建立一套“目标引导—激励约束—监测评估”的闭环政策体系,通过明确供热低碳转型战略目标与技术路径制定精准扶持政策,同时可通过经济激励机制和环保
节能等政策的协同,确保对先进技术进行规范引导。
吴婧涵也表示,当前,许多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工业供热清洁转型,例如,德国的“工业可再生热激励计划”对热泵、太阳能热、生物质等技术给予资金支持,加快其在工业场景中的应用。整体来看,投资补贴、税收优惠、碳价格等激励手段都有望成为推动工业用热低碳发展的有效手段。
杨鹂进一步指出,考虑到工业供热低碳化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作用,有必要系统分析现有应用案例及示范试点情况,深入识别不同替代技术路线所需要的实施条件,为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提供现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