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分析
根据如上所述方法,计算得到
北京市 1997-2008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北京市的
碳排放量一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由2000年的9.543*107(二氧化碳当量)上升到2011年的13.514*107(二氧化碳当量)。增长速度自2004年之后有所放缓,这正与北京市2004年开始放缓工业发展进程、工厂外迁,并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关。另外,在2000-2011年间,北京市煤炭消费的碳排放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石油消费的碳排放在2006年出现一次剧增,这与2006年汽车
市场转暖、销量上升有一定关系。天然气的产量则一直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废弃物碳排放量在2005年出现小幅上升的波动,在其他年份则保持持平。农牧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量略微下降。
碳汇吸收CO2能力比较稳定,未出现较大波动。
我们利用《06指南》里的方法对北京一次能源消费过程中产生CO2的量进行了核算,得出结论,目前煤炭消费产生的CO2的量居于第一位,占到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53.45%,其次是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占了总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32.82%、13.73%。一次能源消费产生的排放量在北京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占到44.37%,排第一位。这反映了目前煤炭消费所带来的CO2排放量占了北京地区的温室气体CO2排放当量的绝大部分。正反映了我国目前以煤炭消费为主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以及煤炭在作为我国能源的基石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
自2008年开始,北京天然气的消费量快速上升,目前已经是北京市能源消费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目前北京市排放温室气体的CO2当量占总体的排放量的11.28%。
工业过程当中分为两部分,即
水泥生产和
钢铁生产。截至2011年底,北京市统计规模以上的水泥企业24家,水泥年产量911.5万吨。而水泥生产带来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随着水泥产量的走势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2000-2006年期间,北京市水泥生产的CO2排放量呈上升趋势,自2006年往后则一路下降。钢铁工业的CO2排放量自2000年来先增后减,2007年达最高值15.14*104吨之后,随着奥运会的临近,北京市区内大量的大型钢铁企业迁出,从而使得钢铁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但总的来说,钢铁企业的排放量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
此外,北京地区并没有进行水稻的种植活动,而北京地区主要的农作物生产比如小麦、玉米、大豆的种植并没有二氧化碳排放的产生,农作物部分的温室气体排放可以忽略不计。北京市湿地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则较为平稳,目前北京的湿地总面积为3.436万公顷,占北京辖区面积的1.93%,其中大部分为人工湿地,占湿地总面积的85.5%。每年排放出甲烷气体的二氧化碳当量为11.3*104吨。
在2011年,一次能源消费和发电过程的碳排放量占到总量的85.489%,可以说是最主要的两大碳源。在工业过程中,2011年的水泥生产过程碳排放量占到工业过程总量的95%以上,而钢铁生产过程仅占到5%左右,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
自2009年以来,北京市
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能源强度不断下降,导致碳排放强度不断降低。因此,在北京市未来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应继续围绕国家2020年单位GDP的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0%-50%的目标,设定相应的
碳强度减排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