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国际各国碳市场如何对接?

2015-9-20 00:11 来源: 易碳家--中国碳交易网 |作者: 张伟伟 马海涌等

据了解,中国是世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是全世界核证减排量(CERs)一级市场上最大供应国,但在碳交易过程中却处在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只是碳交易市场的参加者,碳交易市场规则的执行者。中国为全球碳交易市场创造的巨大减排量被发达国家以低价购买后,包装、开发成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在国外进行交易.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排放权供应国之一,中国没有一个像欧美那样的国际碳交易市场,不利于争夺碳交易的定价权。当一个碳市场允许其参与者使用来自于其他碳市场的碳配额碳信用以满足本国的履约义务时,碳市场对接便产生了。目前,中国碳市场已经通过CDM机制与《京都议定书》附件1中一些国家的碳市场实现了单边对接。为充分获取碳市场对接的收益,同时规避其风险,中国的决策者需要斟酌碳市场对接目标,积极尝试电子交易系统对接,以及加强碳市场风险监控与国际政策协调。

探索国际各国碳市场如何对接?

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国际碳市场体系发展缓慢。尤其是国际碳商品的价格大幅下降严重阻碍了国际碳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京都议定书》的延续、新兴碳市场的构建,无疑给国际碳市场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此时,国别碳市场之间的对接计划及其实施对国际碳市场发展的推动作用已非比寻常。其中,欧盟碳市场与加州碳市场、欧盟碳市场与澳大利亚碳市场的对接计划都格外引人注目。

据易碳家了解到,目前,中国碳市场已经通过CDM机制与《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一些附件1中国家的碳市场实现了单边对接,但中国企业并未充分获得碳市场对接的全部收益。实际上,中国碳市场建设的目标之一即是通过国内碳市场与国际碳市场的对接,促进节能技术研发并降低减排成本。中国的碳市场建设需要从国际碳市场对接的实践中学习经验。

在上述背景下,笔者在述评碳市场文献的基础上,对碳市场对接的理论内涵、兼容性及经济效应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同时针对中国碳市场发展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本研究能够丰富国内碳市场对接的文献资料,并对中国碳市场的发展与完善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据了解,自2005年国际碳市场建立以来,学者们对碳市场问题的关注不断增加,研究热点主要围绕着碳交易价格、碳市场绩效及碳市场发展等问题。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