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中心副主任邹骥:估准中国的碳排放不容易

2015-8-31 09:55 来源: 观察者网

“2000年-2013年,中国碳排放量比原先估计少106亿吨二氧化碳。”这是最新一期《Nature》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

106亿吨是什么概念?这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自1994年以来实际减排量的近百倍。长久以来,中国的碳排放量都是由西方机构按照国际标准测算出来的,这项由中外科学家合作的研究成果,可以说为中国碳排放量测算提供了新参考。

那么,这106亿的巨大误差是怎么来的?以往对中国碳排放量的测算到底靠不靠谱?年底巴黎气候大会召开在即,中国的谈判到哪一步了?奥巴马又能否兑现他在中美温室气体排放约定中的承诺?观察者网专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中心副主任邹骥,为您解答以上问题

观察者网:《Nature》最新报道,中国碳排放量13年间被高估106亿吨,这是一个蛮令人震惊的数据。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误差?

邹骥:碳排放量的测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以往中国的碳排放量测算主要由国际机构依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方法和能源统计数据进行估算。因为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软实力还没有跟上,有些数据要么还没有统计基础,要么目前还不公开,这个时候国际社会对中国数据的了解可能会有偏颇,这是研究中很容易出现的事情。所以国外机构在研究中国碳排放量时,有些数据能找到,比如和一些中国单位搞合作研究得到部分零星数据,但很多时候他们找不到中国数据,就用一些其他国家的数据来平均估算,这些值和中国实际是有差距的。

这次Nature公布的新研究表明,中国碳排放量长期被高估。我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么一个差值,和研究者对能源品种质量的理解以及转换系数不一样有关。一般我们估计碳排放量首先是估计能源的使用量,中国则主要是煤炭的使用量。但煤炭也是多样的,山西的煤和安徽的煤,甚至山西大同和太原的煤在品种、质量、含灰量、含碳量上都是不一样的。再加上转换系数的规定热值也不一样,五千大卡、四千大卡还是三千大卡,采用的标准不同,最后的结果也会不同。然后煤炭在燃烧过程中的效率也不一样,有一些会完全燃烧变成二氧化碳,有一些燃烧不完全。所以这个问题本身是很复杂的,有大量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我觉得对于这件事情,我们应该以平常心看待,不必过度解读。我们的学者有我们的观点、我们的研究成果出来,就去多借鉴,我想经过长期努力,这种数据的差距会逐渐缩小。

2008年全球各国碳排放量

2008年全球各国碳排放量

观察者网:您刚才提到了以往是按照西方国家的数据,由西方研究机构发表中国的碳排放量,常常会导致数据不客观。表面上看这是测算标准和数据的问题,背后是不是和西方国家掌握世界话语权、甚至和他们对中国的偏见有关系呢?

邹骥:我接触过好多国际学者,不能否认有一些人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但也有一些确实想公正客观,只是限于种种条件做不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心里有数就行了,最重要的是说别人好与不好,准与不准,不如我们自己去做好。

首先我觉得,我们应该提高我们数据的准确性和透明度,如果正面渠道没有足够透明的数据,别的数据当然就满天传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鼓励更多专家自主研究,甚至政府组织的研究,从算法到测量上更系统、更深入地加强研究。第二,加强我们成果的透明度。第三,也要适当加强公布频率。目前我们由政府公布的比较权威的数据只到2005年,距离现在已经十年了,这之后政府没有公布权威的、正式的数据。当然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确实我们能力还比较薄弱,要让我们公布的太频繁我们做不到,但是得加强这个能力。你没有发布这些数据,别人就会趁虚而入。你说人家高估了,那没高估的数据是什么,我们自己又拿不出来证据。所以重要的是我们要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12345下一页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