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努力推动
碳排放达到峰值并减少使用煤炭,其他排放大国再无理由无所作为。中国有时候会被归为气候恶棍之流。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自2005年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以来,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仍在不断增长。不可否认,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负有非常大的责任。
然而,我们也必须考虑到人均排放量、中国对这个
问题的历史责任及其投资发展低碳转型的相对能力等因素,这样才能对责任和行为能力进行均衡的评估。评估者的立场不同,对这些标准的倚重程度也自然不同。
总而言之,本报告研究发现,气候恶棍这个称呼毫无根据。事实上,随着排放量的不断增长,中国的国际气候外交以及整体目标设定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一度遭受责难,被指以失败告终,但事实上这次大会正是中国联合国际社会开展气候工作的开始。此后,中国于2014年和美国一起发表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并于2015年6月30日向联合国提交了2020年以后有关气候行动的详细计划。然而,中国承诺在2030年达到碳排放量峰值,并且“努力提前实现这个目标”的计划听起来可能并没有那么雄心勃勃。
考虑到各种指标,这个计划实际上却与欧美的
减排承诺不相上下。另一方面,中国并没有在最新的2030年计划中设定碳排放量上限,而且最终的峰值还要取决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更重要的是,根据目前各国提出的气候计划,将很有可能无法避免气候发生“危险”变化。
尽管中国的计划与其他国家不相上下,但仍有余地提出更加大胆的目标,并将这一目标作为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一部分。中国的规划表明,鉴于可再生能源的“高渗透力”,碳排放可能在2025年达到峰值。其他人则认为,中国可能已经达到了煤炭消耗的峰值,所以排放量峰值完全有可能提前到来。
中国国内出台了强有力的气候
政策框架。该框架不仅制定了现有目标,还将努力确保未来的目标能够得以实现。这些成就主要归功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DRC)。国家发改委是国务院下辖的最强有力的决策团体之一,这也反应了中央对于8个地方当局愈发严格的控制。中国气候政策的成功实施与许多发达经济体中存在的“政策执行差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另一方面,监控、报告和核实系统不透明,专家和公众不能参与对数据和方法的复查。因此,强制要求组织和城市公布排放数据将会是喜人的进步。
虽然关于国际评审的问题一直是全球气候协商中最有争议的议题,并且对中国而言也是极大的挑战,但如果中国能够接受某种形式的国际评审,这将会是其气候工作的一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