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金融业促进产业绿色化的渐进推动战略

2015-6-1 11:32 来源: 绿色金融观察 |作者: 张伟

金融业促进产业绿色化不同时期的划分依据

基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依据金融机构绿色金融服务的特征,将金融业促进产业绿色化划分为排斥期、被动接受期和主动行动期等若干时期。

一是排斥期。在金融业促进产业绿色化的初期,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服务的态度是排斥的。其一,金融机构对非绿色金融服务等传统金融服务方式比较熟悉,存在思维和行动的惯性;其二,绿色金融服务对金融机构来说是一个新事物,经营风险较高。加之缺乏配套的工作制度、标准、专业技术和人才,使金融机构难以开展工作。另外,结合金融排斥理论,我们还可以探寻出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服务排斥态度的其他解释:(1)评估排斥。金融机构对绿色项目缺乏正确的认知,往往认为绿色项目是纯公益性的,缺乏商业收益,融资后偿还能力不足,属于高风险类型。金融机构为“防患于未然”,便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评估制度和方法,这就很容易将绿色项目排除在外;(2)条件排斥。绿色项目由于与普通的项目存在较大的区别,在融资时需要满足金融机构的附加条件,例如抵押、担保等等。但现实是许多中小企业缺乏抵押、担保条件,难以符合金融机构的要求。更有甚者,有些金融机构为防止资产变现损失,人为压低抵押资产的抵押率,进一步降低了企业进行融资的能力。

二是被动接受期。在金融业促进产业绿色化的中期,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服务的态度是被动接受的。按照金融功能理论,金融的基本功能在于动员储蓄、配置资金和降低系统性风险等。所以,金融业一方面受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资源配置功能,可以主动影响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金融业能够凭借天然的制度优势,整合内部和外部资本以及二者的技术资源、人才资源和市场资源等,结合现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及区位优势、政策优势,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全社会进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特别是产业绿色化的大背景下,以往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经济模式正在被低消耗、低污染的集约经济模式取代,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的政策导向将会得到不断强化,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传统产业的发展将会受到严格控制,金融业的经营风险将会逐步放大。根据需求决定供给的原则,金融业的经营方式不可能不有所改变,如何使低效率的资金使用转移到高效率的环节将是金融业难以回避的问题。所以,金融机构将会逐渐认识到绿色金融服务的重要性,尽管这需要经历一个从不接受到逐步接受、从少量接受到大多数接受的过程。

三是主动行动期。在金融业促进产业绿色化的后期,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服务的态度是主动行动的。过去,许多金融机构可能只是将绿色金融服务作为一项政策性业务,是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责,而非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分内之事。特别是一些商业性金融机构认为绿色金融服务是政府“摊派”的任务,是与商业性经营原则相抵触的。但是,随着生态文明意识的增强,以及金融机构绿色金融服务成功案例的增多,金融机构将会认识到绿色融资不仅能够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还能够规避经营风险、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虽然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服务需要支付较高的成本,但动态地看,金融机构在环境责任的驱使下,一旦决定开展绿色金融服务,完全可以通过改进经营方式、提高管理水平等创新途径降低成本,抵消由于开展绿色金融服务而需要额外支付的成本。当金融机构不断进行诸如此类的绿色创新时,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就能够逐步形成,这种竞争力顺应当今世界消费和生产的绿色浪潮,契合国内外客户的绿色心理,构成金融机构开展竞争的“先发优势”和核心能力。所以,金融机构为了占领市场,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主导地位,将会主动开展绿色金融服务。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