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融资:公共资金撬动私营资本进入待破题

2015-5-30 20:28 来源: 中国经济导报 |作者: 陈阳

融资手段单一 结构失衡明显

记者:您认为国内气候融资有哪些问题

王遥:首先,我国气候融资工具单一且规模较小。目前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领域的融资工具比较单一,主要是以债权融资模式中的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以及项目融资PPP为主。而当前,绿色信贷占总贷款金额的比例尚较小。绿色债券规模尚没有科学统计,除了在交通运输领域的企业债券发行,以及兴业银行即将发行的40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目前鲜有专门的绿色债券。股权融资模式中,目前A股市场147家绿色产业公司在所有上市公司中占比5.8%,企业总市值仅为1.28万亿元,占A股总市值的4.4%,说明绿色产业上市公司目前市值水平仍相对偏低。而众筹、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信托等融资工具,仍很少被运用到绿色低碳领域。

其次,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融资结构失衡明显。这表现为投向减缓领域的资金远远大于适应领域的资金。据研究机构估算,大约95%的资金都能明确归入气候减缓的范畴,而能明确归于适应领域的只占到5%。其原因在于公共资本投入不足,而社会资本投资原则一是有利可赚,二是风险可控,适应领域的项目大都是公益类基础设施项目,如海岸线加固、农林水利设施更新等,这些项目投资周期长、投资回报低,社会资本鲜有介入。当然,由于我国没有气候融资数据库,而适应领域跨度范围比较广,存在一些数据未被统计的可能。但总体上看,适应领域的资金远远少于减缓领域,这与国家提出的减缓与适应同等重要的战略不符,在适应领域的投入有待加强。

再次,缺乏灵活有效的市场化激励机制,如风险分担机制。以清洁发展机制基金(CDMF)为例,其作为政策性基金,近几年开展了大量气候领域投资,但其投资模式很单一,大多通过政府担保的委托贷款方式实现。

记者:您认为应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王遥:要改变当前普遍存在的资金大量投向减缓而忽视适应的现状。政策制订者应尽快完善适应气候变化总体战略规划,继续加大公共资金对适应工作的投入;借助公共债券及其衍生工具为适应性投资或者灾害救济融通低成本资金;通过开展气候变化适应试点工作,鼓励金融和保险机构分担因气候变化影响对农业、水资源等领域产生的风险,推动相关保险工具的市场化运作。同时,在全社会加大气候变化对各行业、地区影响,以及气候适应领域重要性的宣传,通过政策和规定等方面的调整,降低社会资本投向适应领域的门槛,并通过创新机制激励社会资本投入到适应领域。

同时,建立气候融资数据库和企业环境成本数据库。气候融资数据库可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分减缓和适应两大类,根据资金类型和市场结构划分为公共资金数据库、碳市场数据库、资本市场数据库、企业直接投资数据库、慈善资金数据库及案例数据库等。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气候融资的MRV(监测、汇报和核查)体系和统计指标体系,建立气候融资资金平衡表。此外,鼓励投资机构应用环境成本核算开展投资管理,并将环境成本核算纳入到环境影响评价、企业环境管理、排污许可证等环境管理机制中。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