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融资:公共资金占大头
记者:全球气候融资整体形势如何?
王遥:全球距离预先设定的低碳发展和气候适应性投资目标的差距正在逐步拉大。2013年全球气候融资总额较前两年进一步缩水,其中公共部门贡献了42%,总量基本与前一年持平。私人领域的投资在2011年已经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中减缓领域资金占到91%,适应领域资金比2012年稍有增加。
全球气候资金的流向更加多元化,2013年气候资金总量中的10%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其中94%来自于公共部门。发展中国家已经不再单纯扮演资金接受国的角色,2013年相关数据显示,有大约20亿美元气候资金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还有100亿美元资金在发展中国家之间流动。
气候资金在发达国家(OECD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非OECD国家)中基本等量分配,2013年,大约3/4的气候资金都投资于本国项目,这一点在私人投资领域特别明显。来自私人投资者的资金,大约90%(约合1740亿美元)都集中在本国。国家决策者通过刺激私人投资影响气候融资的潜力十分巨大。
记者:我国气候融资的现状如何?
王遥:我国气候资金来源主要可分为公共资金、国际和国内碳市场、慈善事业和非政府机构、传统金融市场,以及企业直接投资(包括国内企业直接投资和FDI)等五个部分。
国内公共资金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杠杆作用。无论是从中央财政还是从地方财政的角度看,近年来投向气候变化领域的公共资金的绝对规模都大幅增加,2012年公共财政投入总量为9483亿元,其中环保决算2963亿元,其他6520亿元。
虽然气候变化公共支出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但通过与其他平行项目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减缓性支出也就是
节能环保支出,与中央层面其他支出项目比较基本都居于劣势,适应性支出也仅比文化和医疗卫生的比重要高。在地方层面两种性质的支出仅比科技和文化支出所占比更大。相比于同样具有跨区域性,需要中央大力扶持的科学技术支出,气候变化支出在中央本级支出中占据的比例非常低。这说明中央财政在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对适应的扶持力度都有待加强。
传统金融市场资金是国内气候融资最大潜在来源。虽然节能环保领域贷款增速较快,但与传统行业相比,节能环保项目和低碳产业所获得贷款占比仍然较小,未来国际和国内商业贷款将对推动气候相关领域的发展起到更积极的作用。一些固有
问题使得我国气候资金缺口大的
难题短期内无法得到缓解。如现有
政策设定和体制安排造成大规模资本介入面临较多的投资障碍;技术的多样性特征和应用领域分散造成的信息不对称;作为低碳技术大规模应用前提的基础设施投资成本高、风险大、周期长;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安排不确定给私人资金进入造成的系统性风险;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活动产生的经济效益估值困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