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湿分开,减少了填埋和焚烧的垃圾量
上海的垃圾分类始于2011年。当时测算,全市每天生活垃圾清运量高达2万吨左右,曾有人比喻说,每16天的生活垃圾就堆出一幢金茂大厦。其中60%是厨余果皮等湿垃圾。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环卫管理处副处长齐玉梅表示,对居民而言,垃圾分类主要是干湿分类,就是将“厨余果皮”等湿垃圾从干垃圾中分拣出来,专门投放。经过处理,湿垃圾可资源化利用,使直接进入填埋或焚烧的干垃圾处置量明显下降。今年3月份,开元新都小区平均每天清运湿垃圾632.93公斤,而清运干垃圾仅212.9公斤。
截至目前,上海在1.1万多个单位、居民区等场所推行垃圾分类,全市生活垃圾日均末端焚烧、填埋量,从2011年的1.89余万吨下降到2014年底的近1.68万吨,相当于减少新建一座大型生活垃圾焚烧厂。
2014年5月1日,上海颁布了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进一步明确垃圾分类的标准以及相关责任人的尽责要求。其中,规定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未将分类投放的生活垃圾分类驳运的,由城管执法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对个人未按照规定投放生活垃圾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不过,对居民个人罚款操作起来不容易。”齐玉梅坦言,用绿色账户这一激励机制,可以推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绿色账户除了日常兑换外,还与相关部门合作,推出“垃圾分类换黄金”“绿色账户岁末抽大奖”等各类积分换礼活动,让绿色账户持续吸引市民。去年7月,静安区绿色账户宣传活动中,东安公寓的史阿姨参与抽奖,抽得价值2000元的纪念金币。今年3月,杨浦区宣传活动吸引了近300位市民参与,家住新江湾城的朱艳敏等18位市民赢取了10g金条、负离子空气净化器等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