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针对碳交易市场推出的创新性产品
尽管目前国内碳交易市场潜力巨大,但适合老百姓参与的碳金融产品却相对匮乏,银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针对碳交易市场推出的创新性产品,无论是种类还是交易总额仍属初始阶段。有银行机构工作人员表示,国内与碳有关的金融资本市场才刚起步,金融机构大多抱着尝鲜占位和求稳的心态,因此所推出的产品,多局限于较为擅长的质押贷款或交易资金三方存管业务上。
与证券、债券、房产等传统的交易标的相比,碳金融在国内投资者眼中确属冷门。特别是在当前火爆的股市
行情下,更是难以激起投资者的热情。显然,公众对于碳交易缺乏了解,是碳金融市场发展的主要障碍。企业实施
节能减排的自觉性,金融机构对
碳市场的商机挖掘,则属于唤起公众对这一冷门领域持续关注的两大助推器。当企业的减排行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金融机构对于碳金融的盈利预期,也会变得模棱两可,进而引起投资者参与度不高,导致现有的碳金融产品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当前,低碳绿色发展已成国人的共识。随着“美丽中国”
政策的不断深化,国家制定并出台一系列与低碳发展有关的政策
法规,举国上下对于减少污染排放,保护人居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升温。中国政府已经向全世界郑重承诺,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
碳强度下降40%~45%,且作为约束性指标分解到各省市。中国东部沿海、中部经济发达地区,在完成传统工业的积累后,产业结构和企业盈利模式,亟须一次以“低碳高效”为鲜明特征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