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团队在《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揭示了5600万年前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中北极海洋的碳循环机制。研究发现,当时北极海水硫酸盐浓度不足现代水平的1/3,导致甲烷通过“快速燃烧”方式分解,直接释放大量二氧化碳,使北极从碳吸收区转变为
碳排放源。论文指出,PETM恢复期北极海洋的二氧化碳浓度比全球平均值高200—700ppm,这一发现对理解当前全球变暖具有重要警示意义。项目负责人张一歌表示,硫酸盐不足迫使喜氧细菌直接消耗甲烷和氧气,加剧了海洋酸化和温室效应。该研究不仅深化了对极端气候事件的认识,也为预测现代气候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专家强调,北极地区在全球碳循环中的角色变化可能对未来气候产生深远影响,需加强监测和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