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以南南合作推动气候正义,展现全球领导力

2025-9-29 13:26 来源: 环球时报 |作者: 徐佳敏

在百年变局与气候危机交织叠加之际,全球气候治理应汇聚最大合力。但一股将气候议题政治化的“逆流”正持续扰乱国际合作,个别西方发达国家和历史排放大国也未承担起应尽责任。在此背景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正彰显全球发展担当。它的独特价值在于跳出了传统南北合作的窠臼,摒弃了将援助工具化并附加政治条件的做法,转而将中国自身在经济发展与绿色转型中经过考验、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技术作为核心公共产品,通过技术共享、产业促进和人才培养等授人以渔的方式,在尊重各国主权的前提下,切实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降低绿色转型的探索成本、增强其自主发展能力。

第一,贡献中国方案,引领共赢合作方向。中国方案的特殊性在于,以最大决心推动本国绿色转型,同时以最大诚意助力伙伴共同发展。对内,中国以身作则,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首次覆盖全经济范围,明确了到2035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超30%等一系列硬指标。对外,中国倾囊相授,将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作为全球发展倡议八大重点合作领域之一,积极共享中国式现代化在绿色转型中的突出经验与发展成果。通过发起“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十百千”倡议等,中国有效响应了广大发展中国家提升气候韧性的迫切需求。这种以身作则、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中国提前6年就实现了2030年风能和太阳能目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称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提供清洁、可靠和负担得起的能源。

第二,落实惠民项目,共享绿色发展民生红利。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切实惠及民生福祉,形成了一大批“小而美”项目品牌。在清洁能源领域,中国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帮助发展中国家缓解电力短缺、推动能源结构多元化发展。在埃塞俄比亚,中国建设的特克泽水电站、阿达玛风电场等项目,丰富了该国能源生产路径,还有力推动其电力出口和工业化进程;在肯尼亚,中国援建的加里萨光伏电站每年可减少6.42万吨碳排放,让数万家庭摆脱了频繁停电的困扰;中国于2023年启动的“非洲光带”项目已帮助非洲大陆解决约5万户无电贫困家庭用电问题

在绿色农业领域,为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冲击,中国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蒙古国开展南南合作项目,通过引进饲料栽培和玉米杂交技术,为牧场提供了更多绿色草料,有效缓解了因过度放牧造成的土地退化,提升了当地农业的气候韧性。同时,菌草、黄麻、竹藤等经济作物的推广,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开辟了新的绿色产业和增收渠道,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在防灾减灾领域,中国在抗击自然灾害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预警及响应经验。面对日益增多的极端天气事件,中国积极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南南合作,通过共享“风云”气象卫星监测数据、发布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合作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库等方式,切实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升气候灾害的预警和防御能力。

第三,力行务实合作,彰显稳定可靠的大国担当。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坚持言出必行,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走绿色发展道路。面对日益扩大的气候资金缺口,中国主动作为,设立总额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为全球南方国家的绿色振兴提供坚实支撑。截至今年9月,中国已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了54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累计实施300多期气候变化相关领域或主题的能力建设项目,并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上万名气候领域的专业人才。

作为多边主义的坚定维护者与贡献者,中国积极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巴黎协定》的全面有效实施。为凝聚发展中国家的集体力量,中国还积极搭建并参与气候变化多边合作平台,发起并推动“基础四国”机制;积极加入“立场相近发展中国家”磋商机制;搭建中非、中拉、澜湄等多个区域环境与气候合作平台。     

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本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感,加强与国际社会合作,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更多行之有效的中国方案,为重建各方互信基础、促成全球气候行动合力、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作出更大贡献。(作者是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