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河湖管护工作面临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地区间因生态保护责任与利益分配不公而导致的矛盾,亟须通过健全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激励保护、促进公平、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在制度框架设计、补偿标准核算、
市场机制探索、补偿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在多元参与、补偿标准、资金来源、补偿方式等方面仍面临一系列
问题有待解决。
环境社会治理(ESG)理念以系统性思维整合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优化等维度,具有统筹多元价值诉求、强化利益相关方协同共治、提升治理效能的显著优势,为创新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流域生态文明提供了全新思路与实践路径。
构建多元共治网络
以ESG理念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履责—社区参与”的流域生态多元共治网络,要形成环境绩效与环保行为的双向联动机制,实现生态服务功能、企业发展质量与民生福祉协同提升。
一方面,明确企业权责边界。针对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直接受益企业,建立ESG强制披露制度,将其横向补偿金额、方式及生态绩效纳入核心披露指标。同时对履行补偿责任的企业,赋予优先获取绿色信贷、排污权交易配额及碳
减排信用额度、税收优惠等
政策激励,构建补偿责任与发展权益的协同机制,推动保护与发展双向促进。
另一方面,创新社区居民参与机制。在受偿地区推行居民生态环境行为积分制度,建立科学量化体系,将居民参与的垃圾分类、河道管护等环保行为转化为可累积、可交易的绿色积分,推动受偿地区居民从“要我环保”向“我要环保”转变。
完善补偿标准体系
以ESG理念优化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标准体系,需坚持分类核算、要素统筹与动态调整相结合,实现生态保护补偿标准与可持续发展协同推进。
一是建立分类补偿标准。基于机会成本法,精准核算流域受偿区因产业发展受限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及潜在发展收益。基于政策参照法,参考国家政策框架、成功案例或国际惯例,结合本地实际调整补偿标准。基于意愿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量化上下游居民、企业对流域生态保护的支付意愿或受偿意愿。基于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通过生态经济学模型,将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水文调节等服务转化为经济价值。
二是合理选择生态保护补偿标准。综合考虑流域生态、经济、社会、法律与政策、技术等关键因素,遴选适当的补偿标准。
三是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综合考虑流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生态保护需求和物价指数等因素,定期评估并适当调整补偿标准,确保生态保护补偿标准始终有助于实现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调动各方参与流域生态保护积极性。
拓宽补偿融资渠道
以 ESG 理念完善绿色融资机制,拓宽生态保护补偿融资渠道。
一是开发水权金融衍生产品。建立流域ESG生态信用评级机制,将企业环保表现与融资条件挂钩。探索水资源收益证券化,通过结构化设计将流域开发利用产生的预期收益转化为可交易证券,提升资金配置效率。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水权通证化交易机制,允许市场主体通过智能合约实现水权的数字化确权与交易。
二是构建ESG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基金。基金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核心架构,政府负责规范行业秩序,授予合规企业流域自然资源优先开发权,并要求其将部分开发收益按比例回馈基金,确保基金长期可持续运作。
三是建立流域生态产品品牌
认证与补偿联动机制。对连续三年ESG评级达到特定标准的优质企业,经严格审核后授予官方流域生态产品品牌标识使用权。依托品牌认证体系,推动有关企业产品获取ESG附加值。同时,相关企业需按既定比例从产品销售收入中提取资金纳入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基金,实现资金滚动发展。
创新多元补偿方式
以 ESG 理念创新多元补偿方式,需依托数字平台与资源整合激活生态价值转化效能,构建流域生态保护补偿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平台。为服务和创新补偿方式,平台需具备法律与政策咨询、信息整合与共享、供需对接与匹配、激励与交易、能力建设与宣传、监督与评估等功能。
二是推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与产业链互促。一方面,依托产业链丰富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方式,可通过下游向上游定向转移绿色产业项目、建立生态产品溢价采购机制、共同开展技术研发等方式,将传统的资金补偿转化为产业投资、市场渠道共享和技术赋能,使补偿资源直接服务于上游发展。
另一方面,基于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方式做大做强流域产业链,依托多元化补偿方式,反哺上游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企业环保改造成本、扩大流域生态产品市场销路,从而显著提升上游产业竞争力、附加值和可持续性,最终实现流域生态优势向经济竞争优势的转化,让流域生态的保护者切实成为产业发展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