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挑战下如何筑牢基层健康防线

2025-7-30 16:40 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 蔡闻佳

  气候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重塑全球疾病谱与健康风险格局,对基层公共卫生体系构成系统性挑战。随着热浪持续时间与强度持续攀升、极端降水事件频度显著增加、病媒生物分布范围不断扩展,基层健康治理面临能力滞后、科技支撑不足、资源投入短缺、执行断层等多重压力。在此背景下,如何创新治理模式、筑牢基层健康防线,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亟待破解的核心命题。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带来的深远影响。世界卫生组织最新评估显示,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全球公共卫生最复杂的挑战之一,预计在2030——2050年间每年将造成约25万例额外死亡。这一健康危机呈现出多维度、跨域扩散的系统性特征,其影响机制和表现形式需要我们全面认识和把握。

  从直接影响来看,极端气候事件正造成显著的健康危害。热浪导致的热射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日益频繁。洪涝灾害不仅造成直接伤亡,更会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水源性传染病暴发。干旱则导致营养不良和水源短缺等相关的卫生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气温升高使登革热媒介伊蚊的适生区持续北扩。降水模式改变加剧了介水传染病的传播风险,而极端天气频率增加更导致精神健康问题发病率上升。

  同时,气候变化对健康的间接影响同样不容忽视。生态环境的改变成为重要的传导媒介,其中病媒生物分布变化使疟疾、莱姆病等疾病的传播季节明显延长。更值得关注的是,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产生显著协同效应,臭氧浓度升高与呼吸疾病急诊量呈正相关。与此同时,粮食安全也面临严峻挑战,气候变化不仅影响粮食供应总量,还导致微量元素缺乏症风险持续上升,这种“隐性饥饿”正在成为新的公共卫生问题。在经济社会层面,医疗系统在极端天气下面临巨大压力,部分医院急诊量激增50%——120%;气候移民导致传染病跨区域传播风险上升;更严重的是,健康不平等现象加剧,特殊群体的气候相关死亡率高于平均水平。

  此外,这些影响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从地域分布看,沿海地区面临高温、台风和海平面上升等复合型健康威胁,干旱半干旱地区受水资源短缺影响突出,城市群则因热岛效应叠加空气污染成为健康风险放大器。在人群分布上,老年人、户外劳动者和慢性病患者表现出特殊的脆弱性,如热浪期间,老年人死亡率显著上升,户外劳动者因职业暴露导致气候敏感疾病风险倍增。

  由此可知,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正呈现新的演变趋势。风险谱系持续扩展,传统“季节病”向“全年风险”转变,健康影响从生理向心理、社会适应等多维度延伸。同时,影响机制日趋复杂化,气候因素与非气候因素产生协同效应,直接危害与间接后果形成级联反应,即时影响与长期累积效应并存。

  基层应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当前,我国基层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时,正面临日益严峻的结构性挑战。这些挑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彼此强化,形成了三大深层次矛盾。

  一是风险升级与能力滞后的结构性矛盾。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正持续升级。据《2024年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中国报告》统计,2023年我国人均热浪暴露天数达16天,较历史基准期增长两倍以上,热浪相关死亡人数达3.7万人。然而,当前乡镇卫生院由于缺乏系统的气候敏感疾病诊疗指南,基层工作人员对“气象+健康”的关联认知不足,工作范围仍局限于传统服务模式,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健康风险挑战。

  二是基层需求与科研供给的适配性矛盾。我国地域辽阔,基层气候健康风险呈现显著差异:山区面临地形性极端天气,沿海地区需应对台风相关传染病,而老龄化程度高的农村地区则易受到寒潮、热浪引发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季节性威胁。但当前研究仅涉及少数县域特殊气候模式,缺乏针对性的风险预测模型和干预策略,难以为基层治理提供有效支撑。

  三是应对资源与干预落地的双缺口矛盾。基层气候健康的应对经费较少,导致应急防护设施不足。同时,不少预警信息未能转化为基层行动,科普宣传的针对性不足,干预措施难以落地。这些问题相互叠加,最终制约了治理成效的充分发挥。

  筑牢基层健康防线的实践优化路径。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基层公共卫生体系面临严峻挑战。为有效应对这一挑战,需要从治理能力建设、科研支撑和资金保障三个维度系统推进。

  强化基层治理能力建设,提升风险应对水平。一是提升风险认知与服务外延。定期培训基层工作人员,使其了解并掌握多种气候敏感疾病的发病机制。在传统慢病管理和传染病防控的工作中拓展“气象+健康”主动干预服务,例如高温预警时入户随访老年慢病患者、为户外劳动者提供防暑指导。二是补齐诊疗与应急能力短板。在国家层面应尽快规范花粉症、“雷暴哮喘”等气候敏感疾病和极端天气后易发的传染病的处置流程,提升基层医护人员对这类疾病的早期筛查、识别率和处置效率。三是强化技术支撑与落地机制。在有条件的层级(如国家或省级)构建基层气候健康智能预警模型,为乡镇卫生院配备小型气象监测设备和智能预警终端,实现“风险——人群——措施”的精准匹配。同时,完善基层应急防护设施(如社区遮阳网络体系、洪水应急医疗站),建立脆弱群体动态台账和结对帮扶机制,优化极端天气转诊预案,打通干预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强化基层气候健康精细化研究,制定精准干预和科普宣传策略。针对基层气候健康研究精细化不足、难以支撑差异化需求的问题,需聚焦地域特色与人群特点,构建“研究——干预——科普”闭环。在科学研究方面,建议设立国家级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区域性特色研究。具体而言,针对山区可开展地形性极端天气健康影响研究,特别是要关注山谷风导致的夜间高温对健康的影响。在老龄化程度高的农村地区,则需要重点研究寒潮、热浪与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关联性。同时,沿海地区要着力建立台风相关疾病预测模型,依据气候预估结果最终建立符合各地实际的风险预警体系。在干预策略方面,应当实施区域差异化防控措施。具体来说,南方湿热地区可推广包含防暑药品和降温用品的“健康包”,北方寒冷地区则要重点改造供暖设施,特别是要为独居老人加装智能安全设备。此外,对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建议建立“健康监护人”定期巡访制度,从而确保他们在极端天气下的健康安全。在科普宣传方面,需要创新传播方式。一方面,可以运用方言快板、山歌等地方文艺形式传播防护知识;另一方面,可在传统庙会设置健康体验区,通过模拟热浪等互动方式提升群众认知,确保健康知识听得懂、用得上,切实解决科普内容落地难的问题。

  推进资金机制创新,破解配套短缺与落地断层难题。针对资金短缺与落地断层问题,一方面,突破现有资金机制边界,拓宽资金来源。引入多边开发银行的气候导向型政策融资工具,尤其是推动特别国债倾斜基层,整合乡村振兴、公共卫生等资金池,投资健康效益较高的城市更新项目。此类投资可通过降低当地气候敏感疾病的发病率从而减少医疗支出,形成“投入——减支——再投入”的良性闭环。另一方面,将气候健康干预嵌入基层成熟工作体系,避免新增负担。比如,防灾减灾网格员增加气候健康风险排查(如高温天独居老人住所通风和空调使用情况),应急避难场所同步提供防暑药品与应对常见气候敏感疾病的药品和物资。此外,在基层医务人员年度继续教育中加入气候敏感疾病课程,依托家庭医生签约系统动态管理脆弱群体台账。

  通过以上措施,系统性破解基层气候健康治理的结构性矛盾,既提升应对当前风险的韧性,又为长期可持续发展筑牢基础,让基层真正成为抵御气候健康风险的“第一道坚固防线”,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系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长聘教授、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主任)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